作者:admin 閱讀:2596次 時間:2017-07-06 15:03:27
互聯網:助力中國保險業發展
中國保險發展迅速,未來增長空間廣闊。過去10年,中國保險業在普及度和精密度上突飛猛進:年保費規模從2006年的5600億元上升到2016年的3萬億元,年均增幅達20%,保險的密度及深度也從2006年的2.6%與430元/人,快速增長至2016年的4.2%及2200元/人。互聯網的興起恰逢其時,助力中國保險業的發展和創新,其推動力主要通過以下四方面體現。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相比“看得見,摸得到”的快消品,保險產品相對復雜,一般消費者不易理解,互聯網能幫助消費者更好挑選險種。
打造去中介化的網絡直銷平臺。線下代理人及中介模式依然是目前國際成熟市場的主流。然而,電商已成為其他行業的主流渠道,保險的線上直銷也是發展勢頭喜人。中國市場較年輕,新平臺自然前景廣闊。
滿足更多新的需求。眾安等保險科技企業充分發揮敏捷平臺、流量大的優勢,推出了退貨險、航班延誤險等創新產品,滿足了更多新需求。
推進更方便、更全面的服務模式。傳統保險服務鏈已開始數字化,如移動查勘、自助理賠等。物聯網等技術也拓展了保險機構的服務范圍,從單一產品轉型到“產品+服務”,實現客戶體驗升級。
保險科技:互聯網保險的下一個競爭前沿
保險科技(Insurtech)正在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受行業競爭差異、監管開放程度及現有流程復雜度等因素的影響,不同行業數字化程度迥異,但均經歷了初期起步、高速發展以及成熟分化這三個階段。傳媒、零售等行業走在了數字化的前沿,傳媒業甚至已進入了成熟分化階段。數字浪潮下,不進則退。保險業數字化雖剛起步,但正加速進入高速發展期,預期亦會出現類似分化格局,現在“看風駛船”,未來必將取勝。
從全球保險業發展態勢來看,一個新的保險科技生態系統正在形成中,傳統保險公司、初創保險企業、非保險機構以及監管機構可結合自身優勢,捕捉保險科技發展機遇,共推行業發展。
中國保險科技高速發展,但仍面臨相當挑戰,主要表現在數據收集、整合及應用路徑規劃三方面。
首先,中國保險公司數據收集能力較薄弱,普遍缺乏全面的數據收集系統,導致相當一部分用戶接觸點的信息流失,如電話咨詢、訂單修改的信息未能及時記錄,線下紙質信息未被錄入系統等。
其次,保險公司用戶數據有待整合。從產品營銷、日常用戶信息維護到理賠,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均有用戶接觸點。這些環節往往由不同團隊負責,相應獲得的數據也掌握在不同人員手中。然而國內保險公司普遍缺乏專門的數據整合團隊,也沒有統一的系統來整合同一客戶在不同環節中產生的數據,數據分散,不利于后續客戶洞見的識別與分析應用。
第三,保險公司數據分析應用路徑尚未清晰。通過傳統保險業務、互聯網合作伙伴以及移動穿戴設備等增值服務,國內保險公司收集了一定數量的用戶數據。但在數據應用、數字化戰略規劃上,許多公司尚未有成熟的思考,應進一步明確產品設計、精準定價及市場營銷的數字路徑。例如,調研結果顯示,盡管車險可利用車聯網等多種渠道收集客戶行為信息,但尚鮮有產險公司具備了基于汽車行駛距離和客戶駕駛行為進行定價并提供服務的能力。
創新技術:推動 “普惠”保險
隨著近年的科技進步和網絡普及,保險產品的服務范圍和形式進一步拓展,一時間,行業風云際會,新產品如基于用戶的保險 (User Based Insurance) 、微保險等不斷涌現。健康管理、汽車安全監測等延伸服務開始風行,新型保險平臺、科技初創公司等新玩家也想要分保險科技“一杯羹”,于是積極探索創新,力圖捕捉新機遇。我們預計,保險科技將會滲透得更快更深,有可能會帶來保險業態以及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推進保險行業創新發展的有八大核心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物聯網、互聯網與移動技術、虛擬現實 (VR) 以及基因技術。
一、保險科技塑造全球新業態
保險科技正在全球范圍內深刻改變行業格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表層渠道變革:包括網絡比價平臺、直銷網站、APP、跨渠道動態營銷等新式銷售與營銷渠道涌現。
中層模式優化:產品設計、定價和運營等模式升級,如基于互聯網場景的微保險、基于用戶行為/用量的保險,以及P2P保險模式等。
基層架構演變:用戶信息管理、征信體系等基礎架構更加穩固;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應用促進了用戶賬戶的統一管理,使信息管理更安全可靠。
二、科技應用助力中國“普惠”保險
中國金融行業欣欣向榮,普惠金融是大勢所趨。2016年國務院發布《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強調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手段,提高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
從廣度來說,目前中國保險市場集中在較富庶省份/地區。比如,北京、上海、江蘇及廣東(包括深圳)人口大約占全國17%,但壽險保費卻占全國三分之一。全民社會保障有待擴展。
從深度來說,中國總體人均保費為2200元人民幣左右,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根據瑞士再保的數據(按人民幣計),2015年美國的人均保費達28000元,德國達17000元,日本達24000元。可見保險深度提升前景也很廣闊。
對于保險機構來說,實現保險“普惠”需要從廣度上擴大覆蓋人群,從深度上增加保障范圍,以及從質量上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保險科技的應用與創新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下面我們會探討保險科技推動普惠發展的潛在抓手及其目前在中國的應用狀況與發展機遇。
捕捉機遇的行動建議
保險科技是重要的行業風口。要把握這一機遇,傳統、新興保險公司以及監管機構等參與者應明確自身定位與優勢、識別發展機遇、制定發展戰略并持續推進以實現長足發展。
傳統型保險企業:推進數字化革新。傳統保險公司應在戰略、文化、組織、能力四大關鍵領域提升數字化成熟度,推進數字化轉型與創新布局。
新興數字化保險企業:打造獨特互聯網發展模式。新興數字化保險機構應當把握獨特市場地位,打造成功業務模式,其中有三大關鍵舉措:把握用戶需求加強產品開發;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優勢產生客戶洞察;宣揚企業家精神開展人員管理。
政府監管:創造良好制度環境。保險科技的發展活力離不開政府及監管機構的支持。政府部門應通過加強合作、促進行業集聚、提供資金支持以及保持密切溝通等方式支持業務創新。監管機構還應積極防范風險、推進制度優化、加強防控引導,為保險科技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文章來源:中國保險報,作者:陳蕾 藍兆君 陳以諾 李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