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閱讀:2158次 時間:2018-06-01 15:49:44
認真確認稅收優惠政策,梳理養老面臨的需求和風險,積極借鑒國際經驗,緊密結合國情自主創新,符合市場規律和需求,積極推動保險行業和老齡用品業、老齡服務業、老齡房地產業、醫養結合及醫療康復等領域的契合,是快速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正途和有效途徑。
中國的老齡化社會在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中悄然而至,這是一個關乎千家萬戶之痛癢,關系每位老人健康幸福,涉及每個家庭生計之沉浮與枯榮,攸關于國計民生、民族興衰和國運未來的話題;也是任何一個群體、一個家庭、一個人,無論其職業、身份、地位、崗位、收入、貧富存在怎樣的差距,都無法回避、無可忽視的切身問題。
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017年底我國老年人口即60歲以上已達2.41億人,65歲以上人口已突破1.5億。另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預測,2050年前后,中國老齡人口將達到峰值的4.87億左右。中國已經無可避免地在家庭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無法繼續有效支撐、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空巢老人增多、慢性病患率居高不下、重大疾病發病率逐年增高、社會保障不足、城鄉差距巨大、老齡產業發展緩慢的基本國情中,朝著深度老齡化社會邁進。人口老齡化將貫穿中國社會的整個21世紀,我們在喜迎長壽時代的同時,也要積極而認真地面對回歸年輕社會還遙遙無期的社會局面。
中國有巨大的老齡人口和不同以往的市場需求,從客觀上講,雖然中國社會的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但它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新的增長動能和經濟增長來源,是中國經濟社會的下一個“風口”和“金礦”。而有效打開和激活這一新的歷史機遇的金鑰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加快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發展。”這種充滿智慧的戰略性觀點要求我們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中,既要尊重老齡事業的社會屬性和公共屬性,促進其快速發展;又要加快促進和發展包含了老齡金融業、老齡服務業、老齡用品業和老齡房地產業的老齡產業的經濟效益建設,使具備強大生命力和可持續發展動能的老齡產業發揮更加積極、重要的作用。
中國老齡產業和老齡政策研究的國家級權威專家黨俊武在《老齡社會的革命》一書中指出:“老齡金融業是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的戰略制高點,中國擁有世界最多的老齡人口和剛性需求,中國的老齡金融業是世界上發展潛力最大,發展機遇最大,發展前景最為廣闊的戰略領域,是中國未來問鼎世界金融強國的重要機遇和基石,是中國經濟社會新的戰略性增長極。”面對海量的客戶和巨大的市場需求,我們有理由認為,未來的數十年中,中國商業養老保險領域將迎來歷史性黃金發展期,擁抱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老齡金融業是中國老齡產業的戰略制高點
金融的核心是對資源進行跨時間、跨空間的價值轉換,是對資源進行重新整合之后,實現價值和利潤流通的經濟活動。著名經濟學家陳志武說:“……所有涉及價值及收入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進行配置交易的都是金融交易。”
老齡金融,是圍繞社會成員各種養老需求所進行的金融活動的總和,是指全體公民終身理財保障、退休后收入保障、支持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發展的相關金融服務。與老齡產業中的老齡服務業、老齡用品業、老齡房地產業不同,老齡金融業除了面向進入老年期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務以外,還包括對社會中年輕人群體提供老年期金融準備的相應服務,其對象群體非常廣泛和龐大、剛需總量非常巨大。
老齡金融是老齡產業中的虛擬經濟部分,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中之重,從老齡金融產品的具體形態來看,老齡金融產品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指滿足年輕群體的老年期需求的金融產品。包括:1.儲蓄類老齡金融產品;2.證券類老齡金融產品;3.保險類老齡金融產品,涵蓋社會保險(養老、醫療、長期護理)和商業保險(財產險和人身險);4.基金類老齡金融產品;5.信托類老齡金融產品;6.房地產類老齡金融產品;7.組合型老齡金融產品。第二層次是指滿足已經進入6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的老年期需求的金融產品,包括:1.老年理財金融產品;2.老年保險產品;3.老年信托產品。第三層次是指為了滿足老齡產業的投融資需求而由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老齡產業資金投入大,開發周期長,依靠產業企業自有資金難度較大,老齡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支持,我國政府近年來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旨在通過政策性金融支持老齡產業發展。
老齡金融業的核心和關鍵是對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提供有效的金融保障和服務,中國目前的養老保障體系主要由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的企業養老年金和職業年金保障和第三支柱的個人商業型養老保險構成。
從客觀上講,我國當前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中,第一支柱為主的基本養老保障體系的替代率約為40%,僅依靠基本養老保險的保障能力嚴重不足,可持續壓力巨大;第二支柱的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因企業負擔重、參與度和積極性不高,發展極為緩慢,替代率不到5%,短期內很難發揮有效作用;第三支柱的個人商業養老保險領域雖然客戶眾多、市場需求巨大,但產品匱乏且規模尚小,配套政策還未落實,替代率不足1%,遠遠不能發揮應有作用,亟待大規模發展。
從中國國情出發,國家和行業主管部門及專家都在積極呼吁要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來彌補全社會保障能力不足的問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黃洪曾于2017年8月31日在《中國金融》發文:“……我國養老金體系保障能力的提升有賴于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另外,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人身保險監管部主任袁序成也曾在2017年7月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指出:“大力發展商業養老保險,是為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提供補充、為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彌補短板,提高民眾退休后養老保障水平的必然要求。”
中國的老齡化社會將為金融領域帶來海量的客戶和巨大的市場需求,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統計,我國30到59歲的潛在老齡金融服務對象在6億左右,毋庸置疑,中國已成為未來全球最大的老齡金融市場。伴隨著中等收入群體的不斷增加,上世紀50后、60后、70后、80后等改革開放的受益群體逐步步入或開始積極考慮如何應對老齡化,我國金融領域的銀行業、保險業、信托業、基金業、證券業、房地產業等老齡金融的相關經濟部門將迎來大發展的新機遇,金融領域需要抓住老齡產業發展的機遇期,有效激活老齡產業的供給和需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閉環,構建多元化老齡產業融資供給平臺,加快老齡金融創新,促進老齡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中國商業保險產品發展的現狀
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是指由商業保險機構開發并向市場提供的,以養老風險保障、養老資金管理等為主要內容的保險產品和服務,是養老保障體系的重要手段。
在社會及制度基礎和契合社會需求方面,商業養老保險是保險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的有效載體;商業保險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較為適合國情的業務與資金運用監管的制度體系;保險業具有資本實力,能夠有效承擔風險吸收損失,且我國已建立較為科學審慎的償付能力監管制度。
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黃洪2018年3月24日表示:“從中國國情和國際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的經驗看,商業養老保險應該成為養老保障體系第三支柱的主要提供者,……中國的商業養老金市場規模要以萬億級計算。……任何一個國家養老體系出現問題,財政、國家競爭力、國家安定就會出問題。商業化的養老和醫療基金至少需要15年到20年的積累,需要未雨綢繆。”
目前,我國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已經不適合中國社會情況和需求,全社會迫切需要商業養老保險能夠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但是,我國的商業養老保險發展仍相對滯后,主要是傳統型養老保險產品、分紅型養老保險產品、萬能型養老保險產品、投資連接型保險產品,這些產品保障范圍窄、保障目的缺乏精準性、服務供給不足、覆蓋面很小,契合剛需的保障型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幾近空白,難以有效滿足廣大消費者通過商業養老保險提升養老保障水平的客觀需求,難以發揮保障功能和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保險精算技術存在短板。
二是保險機構商業養老保險開發專業人才儲備存在短板。
三是監管政策和制度及公司內部規制存在短板。
四是保險機構投入市場的商業保險產品匱乏,供消費者選擇的產品少。
五是國家政策支持力度還不夠大,稅收優惠剛剛啟動,撬動力度弱。
六是居民對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購買力尚待精準激發。
七是缺乏正確、適當的引導和宣傳力度弱,有待加強。
正因如此,中國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水平雖客觀上還處于初期階段,但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面前,才有可能爆發出井噴式的成長機遇。可以謹慎樂觀的是:1.我國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居民收入、財富已形成一定積累,為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2.金融要服務實體經濟建設,國家目前正在進行諸多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亟須長期穩定的商業養老保險資金參與,為商業養老保險資金的運用提供有效需求;3.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正在建設完善中,商業保險機構有積極參與的空間,實現更加廣闊的發展和成長。
在市場需求已經客觀存在的大背景下,如何精準開發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滿足社會需求,搶占市場先機,保險公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關于中國老齡商業保險產品如何破題的淺見
當下,中國商業養老保險發展滯后,主要是商業養老保險的供給和市場需求沒有形成精準結合,導致中國商業養老保險尚未發揮應有及有效作用,保險機構也尚未獲得開拓市場、投入產品帶來的豐收和喜悅。
接下來,中國保險行業如何在社會需求巨大,政策提倡明確的環境中,擺脫這種困局和令人擔憂的現象,實現客觀、有序、規范、有效的發展,實現應有的成長并獲取應有的收益,發揮應有的作用,起到應有的保障,是全行業無法回避、需要正視和努力解決的問題。
2016年3月3日,中國人民銀行、民政部、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五部委聯合發布《關于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明確表示,支持各類金融組織開展養老領域金融業務;鼓勵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各類金融機構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發展要求,增強養老領域金融服務能力。
關于保險領域如何支持養老服務業?如何深度契合老齡產業?如何在人口老齡化中擁抱新的世紀性發展機遇?如何在發揮養老保障作用的同時實現全行業的有效成長?意見提出了宏觀性的目標和建議,并明確指出,應當創新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和服務;應當開發多樣化契合市場需求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應當積極發展安全性高、保障性強、滿足長期或終身領取要求的商業養老年金保險;應當積極參與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應當為個人和家庭提供個性化、差異化、保障性強的養老保障;應當推動商業保險機構提供企業(職業)年金計劃等產品和服務;應當鼓勵商業保險機構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提供支持和服務;應當依法依規有序參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管理。
可以說,意見的上述戰略把握和措施都非常正確地結合中國國情、非常契合中國保險行業發展現狀地提出了清晰明確的方向,接下來,需要中國保險行業通過具體產品,有效打通商業養老保險供給和需求。目前,中國保險行業已經進行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嘗試,例如,長城人壽推出“長城祥順老年意外傷害保險”;中國人壽推出“國壽康馨長期護理保險”;幸福人壽的“幸福房來寶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等。
但是,我們還需要冷靜地觀察到,中國具有2.41億世界最多的老年人口,中國的養老保障體系還未具備堅實的基礎,中國社會對商業養老保險的期待還遠遠沒有得到有效補充,中國的商業養老保險的替代率還很低,因此,中國的老齡化社會需要商業養老保險發揮更大的作用和功能,目前的嘗試在海量的市場需求面前,不過是杯水車薪,隔靴搔癢。
關于中國商業養老保險如何破局,筆者認為保險機構應當在準確理解法律、制度、政策的前提下,扎扎實實推進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設立研發資金,保障商業性養老保險產品的研發中的成本支出和所需費用;
2.組建專業化的研發團隊,保障產品開發專業能力和產品質量;
3.確立靈活的合作機制,將社會資源和自身機構內的專業團隊進行有效配合,確保產品的社會應用性和推廣性;
4.認真研究國內老齡化社會的根本性需求,扎扎實實地了解并提煉出社會基礎元素的家庭、老年人和青年都關心且無法回避的基本風險;
5.針對中國社會的需求,結合國際先進經驗,擬定與中國市場需求契合度高的產品清單目錄;
6.在專業化的基礎上,依據清單研發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樣品,進行反復論證、測試、測算,推動試點;
7.結合試點獲取的數據、經驗再次對產品進行完善,再次擴大試點范圍進行市場檢驗;
8.在試點工作取得良好的實踐檢驗和嘗試后,按計劃有步驟推進市場營銷。
不可否認,經濟領域的快速發展和信息時代的爆炸性信息泛濫導致保險領域也彌漫著浮躁情緒,但擔負著社會系統性養老保障功能一隅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的研發需要扎扎實實的精神和態度。認真確認稅收優惠政策,梳理養老面臨的需求和風險,積極借鑒國際經驗,緊密結合國情自主創新,符合市場規律和需求,積極推動保險行業和老齡用品業、老齡服務業、老齡房地產業、醫養結合及醫療康復等領域的契合,是快速發展商業養老保險的正途和有效途徑。
(作者系中國保險行業首席律師團顧問律師、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醫養結合專業委員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