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時代,健康險如何乘勢而上?
作者:admin 閱讀:3625次 時間:2019-09-23 15:42:25
正值中國保險行業轉型時代,大健康幾乎成為眾多保險公司圈定的戰略領地。
市場潛在需求已經覺醒,政策引導和鼓勵,科技驅動和賦能等多重因素的疊加,歷經近二十年的理想與現實巨大反差后,商業健康險或將乘勢飛揚。
大健康時代 健康險大有可為
去年以來,監管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引導行業回歸本源,嚴控風險。原保監會134號文規定,限定兩全保險產品、年金保險產品,首次生存金給付應在保單生效滿5年之后,且萬能險不得以附加險的形式附加到年金險中。在此背景下,保險業積極轉型回歸保障。
從2018年的行業數據來看,結構調整已取得一定成果。一方面,截至今年10月,在人身險行業保費收入整體負增長的情況下,健康險和意外險保費收入逆勢上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前十月健康險保費達到4714.01億元,同比增長22.69%;意外險保費達915.34億元,同比增長18.89%,遠超過壽險業務-1.85%的保費增速,穩定了行業整體發展。另一方面,健康險的占比不斷提升。截至今年10月,健康險原保費占人身險行業原保費收入的19.46%,較2017年同期提高了近4個百分點。近年來保障類產品在行業中的占比不斷增加,發展空間巨大。
2019年7月,“健康中國行動”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這代表著健康中國進入深度推進階段。未來十年,我國將對健康建設加大投入,每個企業也將以不同的方式參與到健康中國的建設中。
9月11日,國家醫療保障局發布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8193號建議的答復。其中提到,下一步,銀保監會將繼續落實健康中國戰略部署,鼓勵保險業加快發展多種形式的商業健康保險,加大產品供給,引導保險業深度融合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建設。同時,醫療保障部門將鼓勵商業保險公司開發適銷對路的保險產品和服務,并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委托商保機構承辦大病保險。
在鼓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同時,銀保監會還進一步規范健康保障委托管理業務,向各銀保監局、各保險公司下發《關于進一步規范健康保障委托管理業務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保險公司開展健康保障委托管理業務,不需計提保險責任準備金,不納入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范圍。
健康險正在崛起
北京商報訊(記者 孟凡霞 李皓潔)諸多險種中,健康險總是沖勁十足。日前,前5月保險業經營數據出爐,其中健康險前5月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3.3%,遠超人身險中的壽險和意外險增速。而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健康險保費收入已連續14個月同比飆升。
數據顯示,自2018年4月以來,健康險保費經營數據已連續14個月保持同比飆升,其中有12個月健康險保費同比增速超過30%,最高可達51.9%。在今年前5個月,健康險單月保費同比增速也分別達到49.9%、35.7%、32.41%、19.73%、27.04%。
對于健康險持續較快增長的原因,中國社科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王向楠表示,健康是工作和消費的基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居民對醫療服務和保障的需求提高,這是健康險快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另外,中高層次醫療服務供給提升以及價格上漲、政策鼓勵和科技發展等因素也推動了這一險種發展。
從保險市場看,健康險業務仍是保險公司尤其是大型保險公司的發力點。例如,2018年中國人壽(行情601628,診股)(港股02628)大力發展保障型業務。其中,健康險業務保費為836.14億元,同比增長23.5%。新華保險(行情601336,診股)(港股01336)2018年健康險保費收入432.28億元,同比增長35.4%。此外,最新數據顯示,前5月人保健康保費收入118.19億元,同比增長33.04%,平安健康保費收入25.05億元,同比增長71.41%。
健康險近年來的快速增長,一方面源于政策的持續推動,另一方面源于我國健康險市場的需求較為強烈。從需求端來看,我國健康險的密度和深度較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截至2018年底我國健康險密度為390元/人、深度為0.61%。
中國銀保監會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保險業原保險保費收入28086億元,其中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4444億元,同比增長31.09%,目前已連續16個月保持同比正向增長。
展望2019年的市場環境,分析人士預計健康險仍大有可為。國泰君安認為,2018年的幾個相關領域的大事件,如相互寶、電影《我不是藥神》刷屏,都清晰地表明健康險需求旺盛,后續以健康險為代表的保障型險種需求將得到有效激發,健康險保費可維持超越行業的增速,新單保費將維持高增長。
健康險已成為國內增長最快的險種之一,已成為保險公司新的發力點。A股5家上市險企半年報發現,各家保險產品結構持續優化,其中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中國人保、新華保險5家險企的健康險保費收入增速均在兩位數以上。
2019年上半年,其健康險與壽險實現營運利潤484.33億元,同比增長36.1%。新華保險也一直將健康險作為重點業務,自2012年以來長期維持8%左右的市場份額。太保壽險也成立了太平洋醫療健康專業子公司,圍繞健康養老三支柱保障體系,初步形成了廣泛的客群覆蓋。
健康險可以自成體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秘書長王向楠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健康險的保費收入增速一直高于全行業。健康險業務增長的根本原因,是人們對健康和健康服務需求的增加、健康服務價格增加以及基本醫療保障覆蓋的增長有限,導致健康支付缺口增加,特別是在重大疾病和終身護理方面的缺口。
王向楠認為,未來健康險業務仍有很多工作可做。其中包括產品保障創新,比如提供更長期甚至終身的保障;對抗逆選擇和道德風險,比如擴大與其他部門的數據共享、改善內部控制;降低交易成本,比如利用科技賦能、創新組織形式;更多關注“高頻低損”的業務等。健康險公司應向綜合性健康服務提供者方向發展。健康險公司應將自己定位成社會保障部門的戰略合作者,需要向健康服務產業鏈、價值鏈的上游延伸。
健康險可以自成體系,差異化經營的空間很大。無論是高端人士還是弱勢群體,均有較大的健康保障缺口;健康險在企事業單位員工福利管理中的滲透度還比較低;護理保險、收入損失保險的巨大市場潛力還有待爆發;在健康服務業整體不發達的背景下,保險公司提供健康管理服務前景可期。
據了解,目前,業內多家險企已開始向細分領域探索,如已推出針對某些特定疾病、特定人群的健康險產品,以及正在逐漸加強相應的健康管理能力等。同時,外部環境方面,健康險市場與相關醫療服務、醫保合作仍待推進。
業內人士表示,面對日益激烈的健康險市場競爭環境,壽險、財產險、專業健康險可以發揮自身專業性,如互聯網保險公司可以利用自身平臺流量觸達客戶,也可以將大數據的優勢應用于研發產品等。
上一篇:已經沒有了 下一篇:已經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