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閱讀:2863次 時間:2014-06-17 11:14:33
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感嘆,自己成了最大的保險推銷員。
雖作為社會穩定器的保險業作用愈發明顯,但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各界對保險的認識不足也成阻礙其發展的掣肘之一。
在6月13日的“2014中國保險業發展年會”上,保監會主席項俊波感嘆,他自己到全國各省走訪時,“走一處講解一處”,成了最大的保險推銷員。
展望保險業在我國的未來發展——項俊波表示,在美國,保險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8%、銀行業為4%。在我國,保險業增加值占比遠遠低于美國。在美國,保險資產和養老金資產約為17.6萬億美元,銀行的資產約為13.4萬億美元。相比之下,我國保險業總資產9萬億元人民幣,不到銀行業總資產的6%。“這些差距說明,保險業在服務和促進經濟增長、完善金融體系,為城鎮化建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方面還有很大空間。”
而差距卻意味著潛力。在項俊波看來,我國保險業增加值占比、保險資產和養老金資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說明保險業在服務和促進經濟增長、完善金融體系,為城鎮化建設提供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在促進科技創新方面也能發揮積極作用。
項俊波表示,在發達國家,保險是吸納就業的重要行業。如果我國保險業就業人口比重上升到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可以新吸納就業約500萬人。此外,目前我國養老的責任主要落在政府和企業身上,商業保險作為養老保障體系中的第三支柱,未來可以發揮很大作用。
而對于如何充分發揮保險業服務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作用,項俊波則認為關鍵是構建三大格局:
一是要構建形成全社會學保險、懂保險、用保險的保險文化格局;
二是要構建形成百姓愿意買、企業愿意用、政府愿意推的保險消費格局;
三是要構建形成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參與的保險服務格局。
除了傳統商業險種外,項俊波認為轉型的突破口在參與民生保障和轉變政府職能上。例如巨災、環境污染、食品安全、醫療責任等領域上,保險可化解一定社會矛盾,降低政府管理成本和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