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人們總是在思考什么是隨和?
有人說,隨和是順從眾議,不固執己見;有人說,隨和是不斤斤計較,為人和藹;還有人說,隨和是隨聲附和,沒有原則;那么隨和到底是什么?
隨和,是一種素質,一種心態。隨和是淡泊名利的超然,是曾經桑海后的井然,是狂風暴雨后的坦然。《辭海》在“隨和”一條上注釋說:“隨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寶也,故隨和并稱。”“隨侯珠”與“和氏璧”是歷史上有名的春秋二寶,又稱“隨珠和璧”。喻作珍寶或珍寶中的極品,簡稱“隨和”,后用來比喻高潔的才德。
“和”是儒家所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札記.中庸》寫到(譯):人在沒有產生喜怒哀樂這些情感的時候,心中沒有受到外物的侵擾,是平和自然的,這樣的狀態就是“中”。在處理各類事物的時候,不可避免的要在心理上產生反應,發生各種各樣的情緒變化,并且在表情、行動、語言等方面表現出來。如果表現出來的情緒恰到好處,既不過分也無不足,而且符合當事人的身份,不違背情理,適時適度,切合場合,這樣就達到了“和”的境界。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只有隨和的人,才能發現周圍的真善美,才能真正享受到生活歲賜予的快樂。在隨和中,我們可以擁有寬廣的胸懷、高瞻遠矚的目光及無與倫比的智慧。
但隨和絕不是沒有原則的附和。隨和的人,首先是聰明的人,他以睿智的目光觀察事物;隨和的人是謙虛的人,他始終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隨和的人是寬宏大量的人,在發生摩擦時他能夠以謙和的態度對待對方;隨和的人,是沒有貪欲的人,他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世俗欲望……
《菜根譚》里說(譯):做人應當對世俗保持一份超越,但也不能憤世嫉俗,試圖以自己的一己之力去矯正世俗規矩;對社會的時尚風氣要隨和順應,但也不能為了迎合別人的好惡而喪失自我。君子懂得與人和睦相處,會主動適應環境,善于和各式各樣的人物和諧相處,善于維護良好的公共形象和人際關系。但不會無條件的屈服于潮流,不會拋棄自己的主張和原則,更不會與丑惡的現象同流合污,而是堅持自己的品格和操守,保持人格的獨立。
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做到“隨和待人、隨和處事”呢?
“隨和”需要有良好的修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要善于和有不同意見的人溝通,學會換位思考,學會感恩;要真誠的贊賞別人,夸獎別人;要不吝嗇自己的微笑。
“隨和”需要有淡泊名利的心境。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在人生的旅途,追求一種淡泊,坦然面對生活對你的賜予,包括所有的磨難和不公,用平和淡定的心態去看待社會現實中的一切。做一個真實的自我。
“隨和”需要與人為善的品質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是做人的準則。一個與人為善從善如流的人總是受到人們的稱贊和尊重。對周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熱情的雙手給他一份力量;面對他人的過錯,善意的給予詮釋和諒解……與人為善、善待他人,我們就會多一份坦然,增一份愉悅,添一份好心情,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品味隨和的人會成為智者;享受隨和的人會成為慧者;善于隨和的人,方能悟到隨和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