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貧窮的人嗎?如果是,你是否想過改變自己的現狀,從現在起積累自己的財富,邁向富人的行列?讀讀以下窮人與富人的理財思維差異,或許會對你有所啟發。
一、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
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后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
二、最初幾年困難最大
其實,貧窮者要變成富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財智學中有一則財富定律:對于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百萬花費了10年時間,那么,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也許只需5年,再從1000萬元到1億元,只需要3年就足夠了
三、貧窮者的財富只有大腦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大,一件事這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其中,往往是一些細節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質量。
四、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有一位偉人的話,大意是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相比之下,按勞分配并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而是要你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只要你愿意,你勞動的能力越強,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越可能獲得高的收入。多勞多得的根本是質而不是量,貧窮者最根本的投資是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五、教育是最大投資
學歷只是一般教育的證明,學校里學到的只是一些綜合性的基礎知識,人一輩子都需要重新學習。經濟收入的懸殊,已經造成實際社會中的高低貴賤。在當今社會,要想過上稍稍像樣一點的生活,就必須有一個高學歷。
六、勿以運氣為貧窮開脫
關于資本的故事每個人都聽過不少。比如某個美國老太太,買了100股可口可樂股票,壓了幾十年,成了千萬富翁;某位中國老太太,捂了10年深發展原始股,也成了超級富婆。故事的主角都是老太太,笨頭笨腦,居然一彎腰就撿了一個金娃娃。
七、從知本向資本靠攏
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國王要感謝一個大臣,就讓他提一個條件。大臣說: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里裝1粒米,第二個格子里裝2粒,第三個格子里裝4粒,第四個格子里裝8粒,以此類推,直到把64個格子裝完。國王一聽,暗暗發笑,要求太低了,照此辦理。不久,棋盤就裝不下了,改用麻袋,麻袋也不行了,改用小車,小車也不行了,糧倉很快告罄……國王終于發現,他上當了,因為他會變成沒有一粒米的窮者。
一個東西哪怕基數很小,一旦以幾何級倍數增長,最后的結果一定會很驚人。貧窮者的發展難,起步難,堅持更難。可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就在于最后一步,當基數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只需要跳一下格子,你就立地成佛了。所以,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有知識的人遍地都是,但真正能發大財的卻少,要把知識變為知本,再和資本聯姻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