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營銷員,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有長遠眼光。”這是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宏利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香港)高級區域總監龍子明給中國內地保險代理人的忠告。
龍子明從一名普通保險代理人干起,23年營銷生涯讓他深有體會的是,讓客戶感到可親、可信、可靠,營銷的道路才會越走越順。
和內地壽險業暫別高增長不同,盡管香港代理人數量從2000年的接近5萬人下降至2012年的3.3萬人,但香港壽險業增長卻一直保持相對穩定。龍子明認為,這與香港推行的強制性公積金制度密切相關。
所謂強制性公積金,是香港政府在2000年12月1日正式推行的一項退休金計劃,強制香港所有雇員成立投資基金以作退休之用。香港居民可以自主選擇在銀行或保險公司購買。“通過賣這些產品,香港的代理人有更多機會與客戶接觸,并且向他們推銷更多的保險產品。”龍子明說。
除了強制性公積金提供的平臺,客戶信任保險公司、樂于購買保險產品的更主要原因在于保險代理人的工作態度。“客戶信任你,不是因為你的名片上印了很多頭銜,而是因為你的工作態度是精確的。你以客戶為尊,完全從客戶的角度出發看問題,不計較傭金多少也要做到100分。有這個工作態度的代理人,身邊的人會慢慢信任他,他的業務量也會不斷增長。”龍子明說。
在香港,代理人的學歷不一定很高,但是代理人的從業理念日臻成熟。大家漸漸達成共識,做保險不能只看3—5年的短期利益,更應該是個終身職業。打好基礎后,年紀大了慢慢就能享受成果,時間越長成果越大。
龍子明舉了個例子,宏利香港公司有一位代理人,從30歲開始干保險,今年已經89歲,還在做保險,而且生意不錯。在他們公司里,80歲以上仍在賣保險的有4人,70多歲的有10多人。“業務員看到前輩的今天,就看到了自己的未來,也就有了自信,希望一直做下去享受成果。”龍子明說,反觀內地保險公司,代理人的留存率太低,走掉的代理人起到了不好的示范作用。
龍子明說,在香港,代理人通常每3個月要跟客戶見一次面,告訴客戶保險產品的投資表現如何,客戶可以隨時改變投資計劃,服務跟進迅速。
內地壽險業要有一個對消費者教育的過程,過去很多人買保險根本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么,也不明白保障是什么。龍子明建議,未來內地壽險代理人應該給客戶灌輸平均風險的理念,不要簡單將保險產品與銀行等其他理財產品相比較,要更加注重保險獨特的保障功能。
龍子明介紹,香港代理人十分注重職業倫理,他們之間既獨立又互相尊重,既競爭又互相幫襯。因為大家清楚,如果其他代理人有誠信問題,那么整個行業也就不受尊重。
“中國內地人口很多,未來壽險業的發展空間仍然十分巨大,代理人應該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一些,將營銷當做一種終身職業來從事。”龍子明以親身經歷告誡代理人,明確目標,講誠信,不怕苦,不灰心,不放棄,就能獲得最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