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在《財經郎眼》出了一期談論保險的節目——《保險,保不保險》,對當時保險的營銷模式及保險營銷人員的素質提出質疑。節目一播出,立即在保險業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指責郎咸平不懂保險,抹黑了保險。指責者認為,每個行業都有好有差,如教師隊伍也有拖后腿的,人民警察隊伍也有敗類,保險行業也是一樣。但我們不能因為個別保險業務員的素養,而否定了整個行業對社會所做的貢獻。
正當大家對“郎說保險”一事逐漸淡忘時,近日,郎咸平再度談起保險,立即成為熱點話題,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那么,四年后再談保險,郎咸平會怎么說?他是否還會堅持四年前的觀點?
郎咸平:保險2.0時代快要到來?
8月8日,郎咸平又做了一期節目《保險,現在保險了嗎》。在本期節目中,談起保險業,郎咸平是贊賞有加。他引用數據指出,保險已經成為資本投資的最愛,在歐美排行第一;中國也一樣,資本投資排名第一,第二是股票,最后才是理財產品。
老百姓如何看待保險?今年3月份,央視公布2016年國民經濟大調查,結果顯示,保險已經成為中國百姓投資首選。而在2013年,保險的投資意愿僅僅處于第六位。保險如何實現大逆襲,成為百姓投資的首選?在郎咸平看來,社會中的不確定性使我們對保險的需求與日俱增。
郎咸平教授現場展示了一張數據表,中國人關于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健康人群比例顯示,疾病占了15%,亞健康占到70%,健康的人只占到15%。這就意味著,中國有70%的人隨時都有可能生病。
郎咸平認為,保險是所有行業中最有潛力的,按照保險業收入和GDP比較,中國目前還有五倍的增長空間,相當于70萬億元人民幣的產值。保險業巨大的發展空間,是其他很多行業無法比擬的。
保險是被低估的價值洼地
郎咸平認為,保險是被低估的價值洼地。這也難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張承惠公開表示,中國保險迎來了黃金時代。近期,保險資金在資本市場翻云覆雨的表現,也讓很多人看到了保險的力量。
在本期《財經郎眼》嘉賓、經濟學家馬光遠看來,“新國十條”定義保險為政府、企業、居民風險管理和財富管理的基本工具。這抓住了保險作為現代金融服務業的一個屬性。
馬光遠分析,保險資金是可以投資的,通過投資進行保值增值進行風險管理保險業的不斷發展和規范,讓郎咸平對保險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僅在節目中一改對保險觀感。在保險師直播首映禮上,郎咸平表示,買保險是必然的,重疾、意外是必備的,“目前我的保險是(資產的)10%左右。”
如果遇到更心動的方案,郎咸平表示,自己肯定會大幅度提高保險的比例。有遠見的人會提早用保險做好萬全保障,只有目光淺顯的人才會堵運氣。郎咸平建議,以保險為主體的配額應該大幅度增大,不只10%,甚至要達到30%、40%。
郎咸平在首映禮上總結,“在我們今天經濟環境低迷的現在,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的時代,我認為我們保險業會更迅猛的發展。到這個時候,我相信整個行業會迅速擴張。”
郎教授的這番表態,是否會讓人們對保險營銷模式與保險營銷員的素質帶來正能量?人們拭目以待。
名人說保險
實際上,保險已經融入現代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存在的意義也是無需多做任何的闡述了。可以說,現在的生活也是越來越離不開保險。在這里援引中外名人點評保險的話語,和大家一起分享下名人是如何看待保險的。
江澤民: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保險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份,它對促進改革、保障經濟、穩定社會、造福人民具有重要的作用。保險事業在我國還剛剛起步,必須大力普及保險知識和提高全民的保險意識。
朱镕基:基本醫療保障只能是低水平的“保”而不是“包”,“保”即有一個基本的保障,超出部分主要應通過商業保障解決。現在該是轉變陳舊觀念的時候了,應明確健康與人生風險投資人人有責,不能再完全依靠社會,社會的進步要求我們積極參加商業保險。
溫家寶:要鼓勵企業和個人提高風險意識,利用社會化的安全措施自我保護,鼓勵全社會更多采取商業化、市場化的避險措施。鼓勵保險業開發更多的險種,包括經營收益險等。我也打了個比方,長江抗洪救災和平時修固堤壩,這個事要靠政府管。但發大水沖了房子沖了莊稼,補償這個損失要靠推進市場化的保險方式解決。
李嘉誠:別人都說我很富有,擁有很多的財富。其實,真正屬于我個人的財富是給自己和親人買了充足的人壽保險。
姚明:讓保險單為我打工。
王石:保險,意味著對家庭的責任。
比爾·蓋茨: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發現有哪一種方法比購買人壽保險更能有效地解決企業的醫療財務問題。
美國前總統羅斯福:保有適當的保險,是一種道德責任、是大部分國民應負有的義務。
日本壽險推銷之神原一平:我們誠心誠意地去服務別人、關心別人,此種服務與關心最后還是回報到你身上。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如果我辦得到,我一定要把保險這兩個字寫在家家戶戶的門上,以及每一位公務員的手冊上,因為我深信,透過保險,每一個家庭只要付出微不足道的代價,就可免除遭受永劫不復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