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偽知識真的很多,一不小心就會掉進坑里,為了大家以后買保險不再掉進誤區里,不再吃買錯保險的大虧。
今天我們特地整理了傳播的比較廣的7個偽知識:
偽知識 1:保險是騙人的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保險只有兩種情況不賠:這也不賠和那也不賠
其實保險公司拒賠主要就以下三個原因:
1. 不在保險范圍內
2. 在范圍內,但沒有達到理賠條件
3. 購買時沒有如實告知
條款是最重要的,但也是最復雜的,密密麻麻的文字游戲,加上一些銷售人員并不專業,無法解釋清楚合同內容,在投保的健康告知環節也因為要促成保單,不進行正確的引導。
這種結果就是,一旦出險,理賠過程當然也就不會太愉快。
正解:保險合同保險合同中條款的文字游戲以及銷售人員的套路才是需要留意的地方。
偽知識 2:保險要選大公司,大公司靠得住
我們國家對金融的管控非常嚴格,保險牌照也不是誰都能拿的到的。根據保險法第68條,設立一家保險公司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兩億人民幣,但其實大部分“小公司”的注冊資本都是幾十億起的,而且具備強勁的背景和雄厚的資金。
不僅成立一家保險公司的門檻高,保險公司的經營還要接受保監會的嚴格監管。就在去年,安邦保險就曾因為存在違反法律法規的經營行為,可能嚴重危及公司償付能力被保監會接管。
即使一家保險公司真的要到了破產的地步,保監會爸爸手中幾百億的保險保障基金也不會答應,因此不用擔心手中的保單因為保險公司的破產而失效,一切都有保監會爸爸兜著呢。
正解:保險沒有小公司,在選擇上,應更傾向于產品的保障功能和性價比。
偽知識 3:健康告知隨便填,過了兩年一定賠
很多時候為了促成交易,一些銷售人員會告訴我們,只要沒住院健康告知隨便填,過了兩年一定賠,因為有兩年不可抗辯條款的保護,這也讓很多人深信不疑。
根據《保險法》16條“不可抗辯條款”內容,超過兩年后不能解除合同,這的確對消費者有利,但不能把解除合同和一定能理賠混為一談,若未如實告知,保險公司依舊可以拒賠的。
正解:健康告知時如實告知,核賠時保險公司會通過醫院獲知病史,發現不實則有權利拒賠。
偽知識 4:有社保就足夠了,不需要商業保險
平常感冒發燒這類的小病,一張社保卡的確可以報銷很多醫藥費,但社保卡并不能讓你無憂無慮,在一場重大疾病面前,社保卡能報銷的醫藥費就只是杯水車薪了。
我國現有的醫療保障水平還比不上發達國家,在中國允許銷售的19萬種藥品中,被納入社保用藥的只有3000種左右,只占1.58%。而在這1.58%中,并不包含大部分重大疾病的用藥。
舉個栗子,A先生得了一場大病,醫療費用總共20萬元,社保部分只報銷1萬,商業醫療險可以報銷14萬,只有社保的情況下,A先生需要自費剩余的19萬,而在擁有社保+商業醫療險的情況下,A先生只需要負擔5萬的醫療費。
正解:社保只是解決了最基本的醫療需求,同時擁有一份百萬醫療險才能得到最充足的保障
偽知識 5:返還型重疾險,有病治病,沒病返本
保險銷售員在推銷返還型重疾險時,你總能聽到這樣一句話:有病治病,沒病返本。而對于用戶來說:最起碼我買了返還型保險,最后會退給我錢啊,不會虧,消費型的買了就沒了。
就同樣的保額來說,返還型的保費要比消費型的高出至少一倍,有人會說,高出的這一倍的保費拿去做理財投資,所獲得的效益遠遠高出了返還型期滿后返還的金額,這里還不算上可能的通貨膨脹帶來的損失。
在選擇重疾險時,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經濟需求去選擇購買,不要被返還等因素所迷惑,要記住:花最低的保費,買最高的保額。
正解:買保險就是買保額,為了返還保費而使保費增長,降低保額的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
偽知識 6:教育金不能買,不如做投資理財
孩子教育問題一直都是家長們最最在上心的事情,很多人都說教育金不值得買,還不如拿去做其他的理財,收益遠比教育金要高的多。
不過近年來,在家長圈中教育金的熱度卻不降反升,教育金真的就不值得買嗎?
并不是,教育金的本質是兼具理財功能的保險,從收益上看,流動性差、年利率低,和其他理財產品沒法比,但是保險還是要從它的保障功能出發,它的強制儲蓄、投保人豁免、專項資金,才是教育金的意義所在。
但有個前提不得不說,家庭一旦失去了收入來源,教育金只是保障孩子能夠獲得教育,孩子的生活還是需要通過健康險來支撐的,所以一定要先確保已有足額的健康險再來考慮理財險。
正解:教育金能買,但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買,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偽知識 7:停售漲價,不買后悔
保險公司對市場的風險預估不足,虧的厲害,主動停售
比如90年代初期,還是高息時代,一些保險公司把自己的預定利率設在5%,甚至更高,由于年金保險是固定現金流模式,銀行利息走低后,保險公司就是虧本經營。
不符合保監會監管要求
很多保險公司開發保險產品脫離了保險保障的本質,會帶來經營風險,甚至讓經濟有脫實向虛的苗頭,這時候保監會就會叫停。
預定利率上調或者下調
理論上預定利率上調,保費會便宜,下調,保費會昂貴。自然,當預定利率發生改變時候,老保單就自然停售了。
正解:在遇到即將停售的產品時,要擦亮眼睛,看清條款,正視自身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