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你問:網絡保險真的重要嗎?一定擔心被人指責為缺乏戰略眼光,甚至是沒文化!所以,就眾口一詞地說:重要,非常重要!但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么重要?能夠回答上來的人可能就不多。
行業發展有的時候是需要共識的,但有的時候“共識”也是挺可怕的,因為,有“共識”就有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尷尬,結果就難免磕磕碰碰,甚至是爭搶廝殺,結果是誰都過不去,誰也過不好。過去的銀行保險是這樣,未來的網絡保險,可別是這樣。
是這樣,或不是這樣,往往不是主觀愿望,而是客觀實際決定的。誰都想當“好孩子”,但生活卻是現實和殘酷的。所以,久而久之就忘記了“為什么出發”,變成了一個“完全不屬于真正的我”。那么,網絡保險究竟應當如何發展,如何才能夠健康地發展,這我們需要對一些相關問題做深入思考,想好了,想明白了,再去做,這是成功的基礎和前提,因為,子曾經曰過: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一、重要否?
如果現在你問:網絡保險真的重要嗎?一定擔心被人指責為缺乏戰略眼光,甚至是沒文化!所以,就眾口一詞地說:重要,非常重要!但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么重要?能夠回答上來的人可能就不多。
再問:既然重要,怎么做?也許想過的人就更少。所以,在類似的“戰略項目”的推進過程中,經常遇到的一個現象就是:抽象的重視,而具象的漠視;個體的重視,而群體的漠視。更可怕的是:“重視”之后,就可能是失望、抱怨和責備。
因而,具體負責項目的人就總有一種“堂·吉訶德”式的“傷不起”,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有的時候,“基于專業的重視”就顯得非常重要和珍貴。
當然,網絡保險的戰略意義是毋庸置疑的,需要質疑的是我們的認識,甚至是認知,因為,認知是認識的基礎,而認識是實施戰略的前提和保證。
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真正重視的背后是了解、理解和包容,特別是包容。萬事開頭難,網絡保險更是如此。包容的本質是容錯,而我們的文化往往是:成者為王敗者寇,甚至是急功近利,這些都是創新的大敵!再就是堅持,成功往往就在最后的堅持之中。
還有,面對戰略問題,切忌忽悠。戰略固然重要,但“被忽悠的戰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任何事物均有一個度,都有一個過程,戰略也不例外。面向未來,特別是大數據時代,網絡保險很重要。但網絡保險再重要,也不可能等于銷售和經營的全部。所以,實施戰略最重要的是求真務實,因此,踏踏實實,力求實效,一步一個腳印是關鍵。
二、造船?還是租船?
在我國船舶工業發展的初期,曾經經歷過這樣的理論;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正是這樣的理論險些葬送了新中國的船舶工業。事后想想,從經濟的角度看,這個“理論”無疑是有道理的,是最佳選擇。
但從戰略的角度看,則肯定是短視的,是受制于人的。今天的網絡保險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是自建門戶,還是與別人合作“借船出海”?前者不僅需要資金投入,更需要時間培育,而后者則可能立竿見影,實現“短平快”。
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先回答做什么,然后再回答怎么做。網絡保險的特點是“兩虛”,一是保險射悻合同的特點決定了它有點“虛”,不能“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親們”往往要等到出險之后,才能夠真正體驗;二是網絡世界的特點也是一個“虛”字,就客戶而言,“今天”尚不確定,又如何相信“明天”。就保險公司而言,離客戶似乎是很近,而離風險卻很遠。所以,網絡保險的關鍵是將虛做實!
虛實之間的橋梁是信用,這也是保險的立業之本!過去我們跨越的是時間,未來我們還需要跨越空間。如果明白了這些道理,“租船”,還是“造船”就自有結論。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造一艘船,而且,要造一艘好船,一艘讓乘客放心的好船。因為,我們“渡”的不僅是別人,還有我們自己。
三、是渠道,還是經營?
一開始,相信大多數人都認為:網絡保險就是一個渠道。定義是渠道,定位也就是渠道。渠道的功能就是銷售,銷售就拼價格,拼費用。但久而久之就會發現;網絡保險,怎是一個“渠道”了得!它是渠道,但又不是傳統和簡單的渠道;它是渠道,但又不僅僅是渠道。渠道往往是單向的,主動和主導的,而網絡保險卻可以是雙向的,是被動和互動的。
網絡保險的技術特征導致了它能夠引發一場革命,自主、透明、實時、交互、移動、高效給了保險商業模式變革以巨大的想象空間。消費者主體意識的喚醒與回歸是靈魂,個性化服務是主線,消費者的“生產者化”是概念,“產消合一”是趨勢。實現路徑是范圍和過程的全E化,是有效的協同和融合,進而實現一種共同創造的連續光譜。
連續光譜分四步:第一步是產品的渠道化和渠道的產品化;第二步是服務的渠道化和渠道的服務化;第三步是經營的渠道化和渠道的經營化;第四步是生產者的“消費者化”和消費者的“生產者化”。
從渠道到經營,從獨立經營到合作經營,離開了有效協同和融合是萬萬不能的。但協同和融合屬于說的容易,做的難,“有效”就更難。外部協同涉及利益,肯定難,而內部融合,沒有文化支撐,也不易,或許更難。
四、保什么,怎么保?
這個問題,如果放在渠道定位的前提下,回答好像并不難。過去保什么,網絡保險就保什么。但仔細想想,似乎值得商榷,并不是所有的產品均適合網絡保險,因為,網絡保險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近的是客戶,遠的是風險。所以,網絡保險需要“有所為,有所不為”,更關鍵的是解決如何“為”,有的時候,“不為”也是一種智慧。
網絡保險的發展,更多的應當是探索:基于新技術創新應用的商業模式創新。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移動互聯和物聯網技術為風險管理提供了新的實現可能,將改變,甚至是顛覆傳統觀念,繼而突破對可保風險的定義,破解道德風險難題。在新技術和新模式的支持下,“保什么”將重新定義。
除了現實社會的風險,虛擬社會也存在經濟利益及不確定性問題,同樣需要保險來穩定預期和分散風險。虛擬社會保險需求可以分為兩類:一是“虛虛”,即始于虛,終于虛;二是“虛實”,即始于虛,終于實。虛擬社會的“風險”是虛擬的,但不確定性卻是現實的,而由此產生的利益是確定的。虛擬社會保險的關鍵是解決好虛實之間的過渡。
虛擬社會保險產品開發的基本思路可以是風險主體視角,即從經營者和消費者兩個視角去看風險,并開發相應的保險產品。從經營者的角度看,包括運營風險和經營風險兩個層次;從消費者的角度看,包括了信用風險和“意外”風險兩個領域。
網絡社會的保險關鍵要解決虛擬財產的真實、合法和度量三大問題。真實性的本質是數據管理問題,即從現實貨幣轉換為虛擬貨幣之后的過程控制問題。合法性的本質是法律保護問題,實體解決相對容易,關鍵是程序解決則比較難,特別是執行問題。度量的關鍵是解決可保利益的合理性以及損失度量技術。
五、我是誰?
保險經營的主語是保險公司,這似乎是天經地義的,那么,網絡保險也一樣。但仔細想想,這句話也對,也不對。縱觀前期,在與網絡電子商務公司和平臺的合作,在與互聯網的門戶網站合作的過程中,保險公司無疑處于弱勢地位,“門檻費”呈現漫天要價的態勢,甚至被“出單公司化”。同時,保險公司更多的是以“旗艦店”的形式出現在一些淘寶網等外部交易平臺,與魚龍混雜的小商戶為伍。如果我們承認這一現狀,就很難再說,網絡保險的經營主體是保險公司。
經營的基礎和關鍵是客戶,是渠道,特別是像保險,這樣一類的金融服務產品。那么,我們不妨問問:網絡保險的客戶和渠道是誰的?是誰的,也許你回答不上了,但不是保險公司的,是可以肯定的。因此,行業的有識之士就疾呼:未來的競爭將不再是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而是與互聯網類公司的競爭。這還僅僅是從傳統保險,從渠道角度的認識,而當我們走近互聯網經濟的時候,就會發現相關領域的不確定性風險管理和風險轉移,已被一些“類保險”的產品、條款和服務所取代。
傳統保險經營的“法寶”是數的集合,是信息不對稱。但在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用C時代的視角看,數的集合變得非常容易,無論是網上競價,還是微博關注,均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聚集十萬、百萬,甚至是千萬的“數”。而在大數據時代,在搜索引擎技術的支持下,信息獲取變得越來越容易和快捷,信息加工和處理則呈現社會化的趨勢,保險公司的信息強勢地位正在漸漸失去。所以,保險行業到了需要認真地思考未來商業模式問題的時候了,如果回到網絡保險的思路,最終也許是搭建一個規則公開,過程透明,且高參與度的平臺,實現風險主體的自主和民主管理。
面向未來,經營保險的那個“我”是誰,還真的說不清楚!因為,彼保險,非此保險。如果傳統的保險不復存在,那么,保險功能將以什么形式存在?保險行業也許需要一個從“小我”到“大我”,甚至到“無我”的涅槃。
六、缺錢,更缺人才
就眼前而言,重視,并戰略性地投入網絡保險無疑正確的,特別是采用建設自己的門戶網站模式,但問題的關鍵是怎么投入。首先,網絡保險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也包括購買一些成熟工具。同時,網絡保險的推廣更是需要較大的前期投入,無論是傳統媒體的廣告,還是在互聯網領域的推廣,特別是搜索引擎營銷(SEM),均需要較大和持續的投入。
但從發展的角度看,資金投入固然重要,但僅僅有資金的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從互聯網經濟第一輪發展的教訓中就不難能得出這樣的結論,當時,大批風投的涌入,結果是鎩羽而歸,除了大環境外,沒有很好地解決人的問題也是重要因素。因此,網絡保險發展的人才培養、吸引和留存顯得更為重要。
網絡保險需要的是多棲和復合型人才,他們不僅要具備保險經營的相關知識,更重要的是必須掌握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的前沿技術,同時,他們還需要熟悉與之相關各個領域的知識,包括社會化營銷、維基技術、社會統計、行為科學等。如果從大數據的角度看,數據工程師和數據科學家也將是未來網絡保險的重要人才,而洞察力和想象力是最關鍵的能力。
除了人才的多樣性之外,網絡保險的協同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任何人的知識,相對網絡保險的需求均是有限的,所以,網絡保險的發展,更多的需要一種團隊的合作與協同,通過不同領域的思想碰撞、融合和裂變,才可能誕生全新的商業創意和模式。還有就是,外部的協同實屬不易,但內部的協同往往更難,因為,外部協同靠的是利益,而內部協同需要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