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不管是上市公司還是民間資本,各路大佬都在進行保險行業,騰訊、百度、京東、阿里等互聯網巨頭早就參與其中。
為什么大家都想做保險呢?賺錢!是真的賺錢!
從2019年中國財富500強數據可以看出,刨去國企和央企,排在第一位的公司就是保險公司,全年凈利潤1074億元,相當于每天凈賺2.9億,那么問題來了,保險公司是怎么賺錢的呢?
國家對金融的管控本身是非常嚴格的,銀行、保險、證券、信托等都需要牌照,其中,保險牌照是非常難拿,比其他的幾個更甚。只看注冊資本,最低實繳資本要達到2億元,實際上股東注資遠遠超過這個標準。
根據《保險法》第68條規定:
設立保險公司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主要股東具有持續盈利能力,信譽良好,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二億元;
有符合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的章程;
有符合本法規定的注冊資本;
有具備任職專業知識和業務工作經驗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
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
有符合要求的營業場所和與經營業務有關的其他設施;
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規定的其他條件。
簡單說,成立一家新的保險公司要有以下實力:
1.有錢:根據《保險法》第68條規定,凈資產出資不能低于2個億,但是目前的實際出資情況大都在幾十個億;
2.股東有實力:只是有錢還不行,保險公司的主要股東還要有實力,信譽良好,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并且愿意終身在保險行業奮斗,不是抱著暴利分羹、為掙快錢的態度;
3.有一套符合規定的經營制度:公司有一套合理合規的公司制度,有具備任職專業知識和業務工作經驗的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等其他條件。
所以,就看這3條的實力規定,就能看出一家保險公司的成立背后的到底有多有錢!
2017年成立的招商局仁和人壽注冊資本是50億,人保養老注冊基本40億,甚至有的高達百億,高門檻的設立,意味著玩的游戲也不是小打小鬧,賺一個億真的只是小目標,可以發現,保險公司本身就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主要業務是:通過收取保費,來承擔客戶未來發生的風險。
保險=純保費+保險附加費,對于保險公司來說,保險附加費是無法使用,只能用于沖抵保險公司的運營成本支出,能靈活使用的部分是純保費。
交的保費一般會被這樣用掉:
再保險:也稱分保,是保險人在原保險合同的基礎上,通過簽訂分保合同,將其所承保的部分風險和責任向其他保險人進行保險的行為。所交保費會視情況進行再保險。
保險責任準備金:是指保險公司為了承擔未到期責任和處理未決賠款而從保險費收入中提存的一種資金準備。
根據《保險資金運用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規定,對于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應當按照有效的人壽保險單的現金價值總和提取未到期責任準備金;同時,按照投保人已提出的保險賠償或給付金額,以及已經發生保險事故但投保人尚未提出的保險賠付金額,提取未決賠款準備金。
傭金與管理費用:支付保險公司運營管理成本,有代理人傭金、員工工資、公司經營管理等費用。
投資:必須在前面的三大項都扣除后,則剩下的錢,進行投資。
根據《保險法》及有關規定,保險公司投資資產劃分為流動性資產、固定收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不動產資產和其他金融資產等五大類資產。
對投保人和被保險人來說,剩余進行的投資的錢,關系到保單的收益。這也就涉及到保險公司賺錢的方向之一賺利差!
第一個:賺死差!
簡單說,玩的就是概率,專業說法就是大數定律,這是瑞士數學家雅各布·伯努利提出的,比如:比如,扔一個硬幣,硬幣落下后哪一面朝上是隨機的,但重復上萬次甚至幾十萬次后,就會發現硬幣朝上的概率就會無限趨近于50%,其中,保險公司也正式應用了這一點,把個體的可能性變成群體的必然性,從第三代生命周期表來看,剛出生的男孩,一年內死亡的概率是0.000867,也就是說每10萬個0歲的男孩就會有86人死亡。
假設某地區,30歲的男性的死亡率為千分之一,那么1萬人投保,預計死亡人數為10人,如果每個賠10萬,那預計要賠出去100萬,那就要先收進來100萬,分攤到1萬個人身上,每個人要交100元,如果實際死亡人數和預估的一樣,都是10人,那么保險公司就是不賺不賠,但如果只有6人死亡,保險公司就可以賺40萬,簡單說,就是預計死亡率和實際死亡率之間的差值,收進來的錢大于賠出去的錢,這是一個賺錢方式,賺死差。
第二個:賺費差!
一家保險公司要運轉,會有各項成本開支,而這些預估的運營費用,都會分攤到保費中,如果你買了保險之后,保險公司優化了管理流程,節省了運營開支,那剩下來的錢就算賺錢了。不過現在保險市場競爭太激烈了,利潤空間也不大,再加上保險公司各種價格戰, 花大價錢去做營銷推廣,所以前面這2種方式,都賺不了什么大錢。
第三個:賺利差 !
這個就是上面小新所說,我們所交保費的一部分是用來投資的,也就是保險公司最賺錢的方式。
通俗理解就是拿著保費去投資,我們知道保險公司是先收錢后賠付的方式,當你買了一款保險,未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可能都不會理賠,這讓保險公司長時間持有巨額資金去投資。
既然是投資,就會存在高低不等的風險,為此,保險法第106條明確規定,保險公司的資金必須穩健,遵循安全性原則,不過,即便是安全為主,低收益的項目,利潤也是非常可觀的。從地產投資到國家基礎建設投資,使投資收益翻番,收獲可觀的利差,假設拿年收入100億去投資,按1個點來算,每年也能凈賺1個億,而現實情況遠遠不止于此,保險公司的投資數據一般不會出現在公開文件中進行完全披露,不過據歷年的財報看出,保險公司的利差平均都會占到總利潤的90%左右,這也印證了,最掙錢的辦法果然就是錢生錢。
雖然保險公司也有投資的部分,看似有不穩定的部分,但保險公司還是以穩健為主,近年來銀保監會要求保險公司的投資也要以安全和低收益為主。對于購買理財型的保險的朋友,可以多多關注一下保險公司的投資部分,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保險公司的把我們的保費用在哪里?賺多少錢?這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我們更要關注的是,我們購買了一份保險,保險公司能不能賠得起,目前來看,這個基本所有保險公司都能賠得起。
我們最最最重要的是,我們還是應該注重如何選擇保險,保障自身,才能在未來風險發生時,發揮更大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