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優先于理財 爸爸們投保首選定期壽險
2012年06月17日 劉汝佳
在現代社會的多數家庭中,父親大多是家里的頂梁柱。那么父親們將面臨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呢?在此特邀請兩位資深保險專家,與大家一起分享家庭支柱投保話題。
定期壽險是家庭支柱保障首選
對家庭支柱來說,自身的健康問題是首要關注的。來自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日漸增加,患各種疾病的風險也在不斷上升。而面對日益高漲的醫療費用,如果家庭主要經濟支柱發生了變故,則會對家庭財務帶來巨大的損失。
其次,對于一個父親來說,往往竭盡所能為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期望他們長大后能夠輕松立足于社會。為使孩子能夠無憂無慮地生活,為使個人未來生活保障無憂,父親們未雨綢繆做好規劃刻不容緩。
現在市場上有針對女性的女性險,還有針對孩子的少兒險,而對于家庭支柱的男性群體來說哪一類保險才是他們的專屬產品呢?
為此,保險資深人士李綱介紹稱定期壽險對于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者是最有意義的事,因其最能體現家庭的責任。中國人總說一句話“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其實并不是這樣的。對于一個家庭來講至少有20年的成長期,無論是家庭的成長期還是個人的事業發展期,對于這個家庭意味著什么呢?
假設在這20年期間,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人的收入為20萬元,20年即為400萬,一旦他意外身故或喪失勞動能力,那么這個收入就中斷了,家里有這個收入和沒有這個收入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水平。現在全職主婦非常多,特別是男性收入特別高的家庭。而現在市場上呈現出來的最大問題,不是大家買錯了保險,而是抵觸保險,忽視風險,不購買保險。
保險資深人士湯新表示目前很多人認為家庭中的弱勢群體,比如孩子,更需要關愛,所以更需要保障,其實是不對的。保險是一個很特殊的商品,應該是承擔家庭責任最大的人優先購買。通常情況下女性的特點就是非常沒有安全感,她更容易接受保險的理念,但在實際的投保順序上,應該給家庭支柱先投保。
投保應遵循損失、風險、保障最大化原則
談及購買保險的原則,李綱介紹道:
第一,損失最大原則。整個家庭里,誰是家庭里面收入的主要來源,誰就最應該考慮買保險。
第二,風險最大原則。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段,某一個人的風險加大了,比如家里新添了一個小寶寶。有可能因為孩子不健康因素,讓家庭的財務狀況惡化了,像這種情況下我們要通過保險保障避免。
第三,保障最大化原則。一定要先去買保障類型的產品,如意外險等等,把保障性補充足了以后,再考慮現金流產品。
李綱表示很多人說我要買保險,問什么返錢快,其實這是我們最不愿意談的事。我們要談的事情第一就是保障。由此可見,我們在購買保險之前,首先應該考慮風險覆蓋的問題,然后再考慮理財或者財產規劃。
家庭保額計算公式 20年收入+貸款+教育金+養老金
湯新表示我國家庭中父母都有收入來源才能支撐一個家,初步了解,很多家庭中父親的收入占比達60%以上,由此可見,整個社會對于男同胞的要求相對較高。
她比喻說,一個小船,從A到B到C三個點,這三個點到底有多遠?一個孩子從出生到獨立生活大致需要近20年,這一條小船從A點出發到B點,能夠安全的到達B點,就需要家庭在未來20年的收入穩定。就是小船所承載的,從經濟角度來看這就是家庭責任。我們簡單的算法是家庭年收入乘以20年,這是夫妻雙方承擔的最最基礎的家庭責任。
根據家庭當中父母的收入,比如說男性收入是80%,那20年的收入的80%,就應該是爸爸的壽險保額,媽媽是20%。粗略計算,在北京這樣的城市一般需要150-200萬元之間。這并沒有把養老金和孩子的教育支出計入。這是很具體的,也是很殘酷的。
同時,家庭負債中的房貸、車貸、自營企業資金運轉等問題,也應該把相應風險也考慮在壽險的保險金額內。
小家庭保障兩妙招 可分階段、分險種完成保障
20年的規劃產生一個實際保額。在此基礎之上會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就是保費。需要這么多的保障,但是如果保費超標了,我們應該怎辦呢?
在家庭經濟能力有限的情況下,保額至少要覆蓋家庭五年的必須支出。當然在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20年的保險期限是最穩妥的,也是最理想的狀態。
從A點安全的航行到B點,假設我們需要的資金是150萬元,根據不同的情況,我們建議有兩種解決方法。
方法一,先給150萬打個折,先保障5年或者10年,分階段來完成。那么假如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人真的離去的話,五年給家庭一個過渡期。
方法二,50萬保額用來做含金量比較高的壽險或者重大疾病,并且購買的越早身體越健康,費用就越低。
另外100萬用意外險來覆蓋,相對費率會低一些,價格更便宜一些,同時因為意外險一年一交,比較容易調整。當然它弊端就是含金量沒有那么高,保障范圍不會很全面。但至少家庭出現不幸的時候,會有一個基本的保障。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以后,家庭的經濟實力提高了,可以再做調整,以上兩種方法都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