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什么樣的家庭主動購買保險的意愿最為強烈”?一定有人回答:“剛生寶寶的家庭。”人生中總有幾次主動接觸保險的機會,結婚、生子、生病、退休……調查顯示,大人只有不到1/3購買過保險,而家里的孩子100%都有商業保險。雖然不少父母都能順口說出給孩子購買少兒保險的理由,可是你手中的保單是否符合家庭的需求呢?
少兒和成年人的區別
既然是給孩子上保險,那么我們就先來了解一下少兒和成年人的區別。
少兒的特點:1.看病的費用會高于大人。一方面是治療、藥品的區別,一方面是父母從不“吝嗇”孩子的醫藥費。2.自我保護意識差,發生小磕碰的概率高于成人。對于嚴重的意外傷害,遠期影響較成人更大。3.從經濟角度,少兒是消費主體,只花不掙,父母們則是家庭的經濟支柱,既掙錢也花錢。4.在家庭規劃中,少兒具有絕對優先權,父母的養老金可以往后放,但教育費用務必先行。
很多家長開始了解少兒類保險是從教育金入手的,確實教育金保險作為少兒相關產品中的重點,是各個保險公司推崇的主力。其次,教育費用的賬單已經現實地擺在每個父母的面前,“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種話深入人心。不可否認,在不少家長眼中,孩子的教育程度已經和手里的存折劃上了等號。但是除了教育金這個顯性需求外,對于少兒保險更為重要的、更應排在首位的仍是風險保障類保險,即醫療、意外類保險,下面依照少兒保障需求的優先順序來逐一說明。
在少兒的風險保障規劃中,優先順序不是依照風險發生概率,而是依照風險所致的損失程度,所以投保少兒保險的優先順序是重疾、意外傷殘、住院、門急診費用(含意外醫療費用)、教育金保險。
少兒重疾
在2007年保監會和醫師學會聯合制定的《重疾險規范》中,并沒有對少兒重疾和成人重疾險作明確區分的標準,市售的少兒重疾險產品普遍是在“規范”的6種必保病種基礎上,增加十余類疾病而來,其中包括少兒常見的“I型糖尿病”“川崎病”“斯蒂爾病”等。
在產品結構上,少兒重疾險較成人重疾險簡單,常見的成人重疾險(雖然也允許未成年人投保,但限于10萬元保額的限制,無法全部用成人險解決)有消費型定期、保費返還型定期、保額返還型定期、終身保障型;有自然費率,也有均衡費率,多數為提前給付型,額外給付型也有銷售。而少兒重疾險多數為額外給付型重疾、消費型居多。
那么,到底投保多少保額合適?白血病是少兒常見重大疾病之一,有報道統計,2004年白血病的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三,白血病已高居少兒惡性腫瘤之首。但隨著醫療技術提高和早期發現,有數據表明,兒童白血病的治愈率可高達80%,但同時80%的患兒無法得到應有的治療。從近幾年關于兒童白血病的報道中可以看出,目前的治療費用至少在30萬元以上,即使在一線城市,30萬元也不是每個家庭能夠輕而易舉拿得出來的。前面也有提到,孩子和成人的區別之一是恢復能力的差異,急性期治療后的幾十年,孩子面臨的支出要遠遠高于成年人。所以,少兒重疾的保額要在能力所及的情況下盡量準備充足。
少兒重疾險的費用會不會太高?基于少兒重疾險的結構特點和概率年齡關系,費率遠低于成人產品。常見的一些少兒重疾險,0-3歲的兒童每10萬元保額的年保費約在200元上下。但此類產品往往不保證續保,續保期限最長到18周歲,所以費率并非選擇產品的決定因素。諸如某些少兒重疾險可以作為附加險,附加在普通重疾險下,且可以保證續保期限至20歲以上,這樣組合起來最高可設計重疾保額至50萬元,年保費不過1500-2500元左右,還可以在成年后享受標準重疾險的保障范圍。
需要提醒的是,專門的少兒重疾險在某個年齡段會存在賠付比例的限制,這點要注意,以避免日后糾紛。
意外傷害和意外傷害醫療
意外傷害主要指“突發的、外來的、非疾病的、非本意的”,在很多人的觀念中,意外傷害險和壽險是有混淆的,二者責任有重疊但又不可相互替代。
在意外傷害、意外傷害醫療、意外住院津貼三類產品的責任中,少兒最需要覆蓋的是意外傷殘、意外燒傷和意外醫療。前兩者從風險損失上看是少兒保障規劃中必需的,但國內基本都是意外殘疾和意外身故責任綁定的意外險,受限于“未成年人身故責任不得超過10萬元”這個規定,獲得10萬元以上的意外傷害保險是無法實現的。而意外燒傷責任同理,只是嚴重的Ⅲ度燒傷可以通過重疾險中的相關責任來覆蓋一部分,在此也呼吁保險公司關注下針對失能、傷殘獨立責任的保險產品開發。意外醫療屬于報銷型產品,即實報實銷,部分產品存在免賠額和報銷比例的限制,主要針對小磕小碰的門、急診及社保不覆蓋的嚴重意外事件的醫療費用中非自費部分。所以從國內可以實現的解決方案入手,適度的意外傷害險和意外傷害醫療險是必要的。
門急診、住院費用
很多家長都咨詢過該類產品,首先明確一點,除了高端醫療險之外,自費項目是不能報銷的。住院費補償也只針對社保類醫藥費用中社保報銷之后剩余的部分,非意外類的門急診費用只覆蓋到住院前后15-30天的復查。
比如某患兒因感冒在門急診治療1周,后發展為肺炎住院治療1個月,共花費4萬元。其中門急診5000元(社保用藥),住院3.5萬元(自費項目1.5萬元)。假設患兒之前已超過門診和住院的社保起付線,那么能夠用商業險報銷的數額上限5000×50%+(35000-15000)×50%=1.25萬元。如果購買了高端醫療產品,在指定醫院則可以全部報銷或零現金就診。
以3歲孩子為例,在售的普通報銷型產品每年度1萬元保額年繳費約2500-3500元。高端醫療至少年保費8000元以上,但是目前多數高端醫療險無法單獨為未成年人投保,需要和父母一同投保,勢必增加保費成本至2萬元以上。
特別提醒的是,不管高端醫療還是普通報銷類產品,都屬于自然費率、非保證續保、消費型產品,每1年或每5年保費會隨年齡增長。所以建議年收入達到50萬元以上的家庭可考慮購買高端醫療產品。
教育金保險
相對于風險保障,教育金需求是典型的顯性需求,父母們都知道要準備,只是準備數額和準備方式不同。銀行存款、保險、基金、股票等,如果只看金融產品表面,任何儲蓄、投資工具都可以用作教育金的儲備,但是結合教育金的需求特點,我們就不難發現哪類產品最適合自己的家庭。
我們按發生時間不同,參考各階段教育成本把教育金分為兩類:基礎教育費和高等教育費用。基礎教育費用指從早教到高中的階段,一方面是日常教育費用,包括書本、學雜費等,鑒于各年齡段輔助教育市場的快速發展,如早教班、興趣班、心理素質教育等非課堂教育的普遍性,暫且把這類費用也納入日常基礎教育支出。另一方面,幼兒園、小學可能面臨的擇校、贊助費用,因數額有限,也歸入日常基礎教育費用。高等教育一般指大學以上,也包括高中就出國學習的費用。
兩類教育費,我們都有習慣性的認識,基礎部分持續支付時間長,平攤后單次支出額度低,對于工薪家庭,只要收入穩定,幾乎不存在支付困難,所以父母們只要提前1-3年準備,合理安排儲蓄計劃即可。而高等教育費用,額度和期望值直接相關,這就促使一些父母對教育金的期望上盲目追求收益率而忽略投資風險。必須要強調的是,高等教育金最突出的特點是發生時間的固定,誰也不會讓孩子等教育金攢夠了再去出國。其次高等教育金的儲備時間相對較長,十年以上的時間也可以通過投資工具的組合來規避不確定的投資風險。所以,高等教育金的儲備絕不是選擇一個只贏不賠、收益率高的產品,而是根據家庭需求和投資習慣進行10至15年的單目標理財規劃,合理配置不同屬性的金融產品。
未來是不可預知的,我們不談證券市場的變化,即使是存款利率,長期的低息狀態不是沒有發生過。教育金保險不僅能保持絕對確定的教育金給付利益,還能通過保險合同這種契約形式強制性專款專用。試問多少家庭可以堅持5年以上不斷增長的定期存款,生活永遠不是數字計算出來的,所以在教育金的儲備過程中,保險、存款、證券類投資需要各司其職,合理搭配。
最后提醒父母們,在孩子具備獨立經濟能力之前,家長依然是他們最完善的保障。因此,在給孩子投保前,家長要首先擁有完善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