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金融改革、金融創新、金融開放和金融發展,其實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就是推進金融服務更加普及,使普通百姓、偏遠山村的村民,包括小微企業、‘三農’都能獲得更加便利、更加快捷、更加實惠和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務?!?月3日下午,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發展普惠金融關系到最普通百姓對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也關系到金融對于脫貧、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支持和幫助。剛剛成立的中國銀保監會黨委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全面深入學習和領會總書記和總理對金融工作特別是發展普惠金融工作的要求,認真貫徹國務院部署,以提高金融服務覆蓋面、可得性、滿意度為目標,以解決小微企業、“三農”、扶貧等重點領域融資難為重點,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金融服務獲得感。
王兆星談到,經過幾年的努力,普惠金融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和階段性的成效,主要表現在普惠金融的機構體系在加快建設和不斷豐富完善、不斷建立和完善相應的激勵考核機制、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也在持續提升、金融服務效率明顯提高、融資成本得到合理控制這五方面。
王兆星表示,盡管現在互聯網很發達,但是很多金融服務,特別是一些針對小微企業、邊遠山區農民村民的金融服務可能還需要銀行實體機構的工作人員來面對面現場提供。所以,建設更加完善豐富的機構體系,擴大金融機構服務覆蓋面,是推進普惠金融非常重要的措施。截至2017年末,全部銀行業金融機構營業網點22.86萬個,網點的鄉鎮覆蓋率和基礎金融服務行政村覆蓋率都超過了90%。農業保險鄉村服務網點已達36萬個,協保員45萬人,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95%,村級覆蓋率超過50%。普惠金融機構服務體系已經初步建立,覆蓋面在不斷提升。
“普惠金融業務比較分散,額度比較小,從成本盈利的核算來講不是非常合算,所以必須有相應的激勵機制和差別化的考核機制,才能促使銀行金融機構加大普惠金融服務力度。”王兆星表示,這幾年監管方面也在探索,不斷建立和完善對普惠金融的激勵和差異化的考核機制。
“服務機構和服務體系在擴大,激勵機制在不斷完善,這也大大調動了商業銀行推進普惠金融的積極性,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進一步提升?!蓖跽仔翘岬?,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已經達到31.76萬億元,今年一季度新增了0.96萬億元,小微企業貸款戶數已經達到1545萬戶,涉農貸款余額也接近32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1萬億元。截至2017年末,農業保險參保農戶的數量已經達到2.1億戶次,承保農作物21億畝,玉米、水稻、小麥三大口糧作物承保覆蓋率超過70%。小額人身保險覆蓋31個省份的1.1億人,大病保險已覆蓋10.5億人。
王兆星還表示,銀行和保險機構積極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提升服務效率。一些銀行通過全程系統自動處理的數據化風控實現貸款“3分鐘申貸、1秒鐘放款、0人工介入”。2017年共有131家保險機構開展了退貨運費險、意外險、健康險等險種互聯網保險業務,這些是新時期銀行保險機構擁抱互聯網、助力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趨勢。
王兆星表示,大家公認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世界性難題,但正因為是難題,更應該下大力氣、采取更有效的措施來解決。也只有解決這個難題,中國經濟才有新的發展動力,才能夠實現可協調、平衡的發展。中國銀保監會正在積極研究完善已出臺的措施,也在探索新的措施來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叭谫Y難”需要不斷推出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降低小微企業貸款門檻,同時也要有更多的激勵,使大型銀行、中型銀行、小型銀行包括政策性銀行有更大的積極性來做小微、做“三農”。這些都需要各方面的政策協力。還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控制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來緩解“融資貴”的問題,包括努力降低小微企業貸款的資金成本、要盡可能限制和取消其他各種收費、盡可能降低小微企業貸款的風險權重等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