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视频免费观看这里只有精品|91日本|农村毛片|亚洲综合成人网|一级性爱

山東四方華邦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歡迎您!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在線留言 | 聯系我們
您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 熱點關注 > 正文> 返回

“大哥,交給你了”,寫在銀保監會開工之際

更新時間:2018-04-19 10:33:45點擊次數:2358次

本周銀保監會召集各地保監局、銀監局,分班次進京討論機構改革事宜。下一周,首次覆蓋銀行、保險機構統一召開的公司治理相關會議,設定的主題也令人期待。秉承銀保監會開會要求“少講成績,多談實際問題”的調子,我們也從問題維度出發,盤點一下那些原保監會交接給新機構的未了事宜清單。

 

誠然,旁觀者與局中人不同。不在局中,不知當局之難。旁觀者清,言辭表達起來可以左右逢源,而執掌一事,往往左右為難。惟愿能以旁觀者的超脫,能夠與局中人互補視角。

 

銀保監會已經開工,然而,保險領域未完待續的萬丈紅塵依舊鮮明。


修保險法待續

分歧較大,進度暫停,視角有待厘清


2014年,保監會啟動《保險法》第二次大修。從公開的修改方案看,與2009年首次大修不同,這次圍繞“保險業法”段落著筆,對“保險合同法”基本沒有觸動,對保險合同法律關系梳理不多。原因可能在于,司法實踐可供上升的穩定成熟經驗不多,也和部門立法的視野有關,出發點是為監管賦權,以便利部門執法為依歸。

 

大修工作不緊不慢做了三四年,開了無數次論證會、溝通會,仍存在前瞻性欠缺、意見整合困難的問題。有些修改在內部也有不少交鋒,觀點相左。對于若干“口袋”條款、保險公司經營范圍、“保險消費者”概念等即存在意見分歧,在某些方面甚至立場針鋒相對,如“禁止給予保險合同約定外的利益”,有人堅持這是有理有據、不能動搖的上位條款,有人則指斥這一法條阻礙創新、難以界定,具體的修改動作只能擱置。

 

相關部委對投資型保險屬性、營銷員法律形式、權限分工、投資渠道和品種等,也提出了不少意見。據悉《保險法》修改未能列入一類立法計劃,原國務院法制辦反饋了修改篇幅失衡、授權性條款過多等否定性質較強的意見。根本原因,還是沒有展現出修法的緊迫性、必要性。

 

立法是為監管立心、為行業立命的“大功德”,更需要洞察未來,前瞻市場成長。今天,保險立法職責已明確劃歸人民銀行。看來,《保險法》修改作為一道沒有做完的主觀題,勢必另起爐灶。也好,參與工作的位置調換了,視角也就變了,很多屬于口水仗、角色偏差的問題就不再成為問題。



立規中介市場

根治亂象,監管價值框架尚有待確立


保險中介市場收入了全國絕大部分的保費,但也一直是各種亂象叢生的是非場,整治中介亂象一直被監管部門當作重點來抓,但問題卻始終未能得到徹底解決。

 

眾所周知,受人事因素、風險事件和國家層面立法的影響,這些年保險中介監管思路前后變化較大,普遍反映監管取向難以預期。審批窗口多次關閉和重開,準入門檻水位頻繁升降,從業人員資質要求莫衷一是,中介牌照買賣交易暗流涌動。

 

其中最典型的爭議針對保險代理、經紀公司的實繳資本門檻,典型觀點認為,保險中介承載的是委托代理、居間法律關系,具有交易撮合、人脈驅動、技術輸出的特點,不存在風險外溢,因此無需過高的資本緩沖墊。

 

亦有觀點認為中介市場缺少穩定的頂層設計理念,工作軸線不夠清晰。原保監會中介部既承擔機構監管主責,又有功能監管職能,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話語權較弱。財產保險、人身保險部門與其觀點不相一致,由來已久,中介監管頗有為難之處。

 

因為底層的共同理念缺失,中介方面除了規則翻盤較快,概念系統也反復折騰。試圖整合銷售行為主體的“保險銷售從業人員”概念,始終沒有被市場所接納。今年保險經紀、公估監管規定同日出臺,中介領域三大基礎性制度中,唯獨代理人規章未能搶在改革前浮出水面。

 

代理營銷體制直接關聯保險公司隊伍、成本等核心利益。坊間傳聞,擬定中的代理人規章,與上位法概念銜接對應,全盤改變立法路徑,包羅全部機構和自然人范疇的代理關系,不過業界呼吁的獨立代理人能否“扶正”尚在未定之天,兼業代理資格存廢也不明確。業界普遍猜測,在新的監管體制下,銀行賣保險需取得兼業代理資格的規定,極有可能被取消。

 

“法律不能被制定,只能被發現”,任何立法不能成為脫離實際的臆想。或許規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唯有帶有清晰的“認知地圖”,即觀察分析問題的價值框架,才能讓監管行動找到方位感、著力點。



梳理資金運用

舊賬層層累積,轉向“管住后端”壓力大


在經歷了由于險資運作直接帶來的種種軒然大波之后,是時候重新審視險資運用系列監管政策了。

 

相關人士認為,原保監會制度體系龐雜瑣碎,林林總總,常令業界摸不著后腦。有的制度過于理想化、缺少細節,有的以下克上、相互矛盾、新舊雜糅,甚至也有隨性發個通知就改變上位法的情形。

 

在資金運用領域,這一問題較為典型。從規章細化到內部口徑,規制繁復,業界嘖有煩言,謔稱為“葵花寶典”。

 

個別資格審批沒有制度依據,而一項“拓展資金運用渠道審批”成為籠罩幾乎所有投資能力范圍的“錦囊乾坤袋”。

 

有的制度則存在漏洞,如近期謝平撰文指出,現行監管規則導致保險公司有空間通過快速擴張并表總資產,循環提高權益類投資比例上限,進行對沖基金式的操作。

 

從資金運用監管主事者角度看,以前順應“放開前端”的行業需求,現在又受制于“管住后端”的資源制約,保險業資產風險與日俱增,面臨巨大壓力。不過,監管的努力已經顯現,剛剛上路的資產負債匹配制度就是成果之一,這也是保險審慎監管關鍵性制度設計。



換代償付能力

站位悄然提高,過去未來共斟酌


2012年3月,保監會啟動第二代償付能力體系建設,2015年2月發布17項主干規則,2016年正式執行。償二代倡導風險導向,比肩巴塞爾銀行監管規則,創造了保險經營、監管共同的風險管理價值認同和語言體系,是保監會20年間最具專業高度的監管工具。

 

2017年9月,償二代二期工程低調開局,監管導向悄然變化。細究其豐富內涵,修改力度超越簡單“裝修”范疇。

 

償二代起初基本從技術角度考慮問題,追求外部監管與行業內部水平相適應,降低資本占用,提高資本效益、公司價值,強調在風險預警和價值評估間尋求平衡,既不作為及格線,也不作為經濟價值評估。

 

而從二期藍圖看,其意在強調提高站位,在專業技術層面加持“嚴監管”導向。如資本計量中引入調控性特征因子,統籌表內外的資產負債,實行對股東和資產的穿透性評估,提高資本標準。除了填補留白,監管方期冀通過償付能力體系落實服務實體經濟、回歸保險本源的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償付能力監管是保險監管核心內容,但保監會卻一直沒有獨立的償付能力監管部門,落后于償二代體系的《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也尚未完成修改。隨著人民銀行與銀保監會的職能調整,作為保險業審慎監管規則核心的償付能力標準,今后誰來執掌修訂,續寫規則?央行全面深度介入,抑或僅保留審核和否決權?這一切,正期待新的答卷人。



清退違規股權

故事仍在繼續,如何穿透仍是難題


金融機構健康與否,除了用資產負債表定量,還需要公司治理的定性。過去5年的監管失靈,相當程度表現在股權管理和公司治理上。

 

這幾年,保險業被視為聰明人的金礦,發生多起股權大戰,也被媒體多次追蹤資金來源和去向,灰色資金通過合伙、信托、資管產品等層層嵌套、曲線入股,虛假申報、違規控股、循環出資屢見不鮮,以倒賣牌照為目的的入股行為也有發生。

 

監管的無視和沉默,深受外界質疑。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曾提出,金融監管應敢于質疑、敢于說“不”,“強化行動的意愿”。與其爭論,不如行動,從監管與市場博弈的角度說,規則的邊界是在試探中慢慢建立起來的。

 

經過幾年的“喊話式”監管,保監會在“臨終”前,換上了主動的“侵入式”監管,推出了金融監管史上“破天荒”的股權清退措施,撤銷行政許可,清理問題機構資產負債表,主導引入合格股東,在聚光燈下處置風險。

 

對微觀單體機構的監管措施,相當于關鍵變量,放大效應非常明顯,市場上的投資入股和股東行為應聲而變。

 

不過,清退股權,固然有利于矯正公司的行為模式,但只能治病,不能救命,“接盤俠”現身之后,還有更長的路要走。監管強力介入公司治理結構,也需要更完善的制度規范。

 

如何穿透資金來源、穿透關聯關系,是金融企業面臨的共同難題。原銀監會《商業銀行股權管理暫行辦法》要求,投資人與關聯方、一致行動人控制的金融產品,持有同一銀行股份不得超過5%。而目前保險公司通過保險產品持有的銀行股權,有4家均超過10%。這相當于用投保人的錢獲取股權,權益歸屬存在瑕疵。整改步伐尚未邁出,何去何從,值得關注。



收官車險改革

跌宕起伏,香銷茶盡尚逡巡


今天,車險改革還是保險圈熱度最高話題之一,也是保險領域延宕時日最長的改革。

 

監管塑造著市場,市場也反向塑造監管,這在車險領域表現明顯。長期以來,在“促發展”的監管導向下,車險監管往往既顧忌公司經營失敗反彈給自身的壓力,也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壓力,同時還以掌控產業鏈話語權為導向,在多元化目標中做著艱難選擇。

 

與此同時,市場上大中小公司的利益訴求不同,消費者、汽車經銷商、保險中介存在多重博弈,因此,在這一領域“開刀”,注定是一場高風險手術。

 

在部分市場人士的眼中,一些監管措施掉進了追求秩序的陷阱,形成了對傳統車險的行業保護;各地保監局對車險的監管又聚焦于費用,而非服務,但其實,費用不過是車險行業內外的利益分配,提升服務才是車險市場改革發展的最大公約數。

 

放到經濟金融大格局,眾多產險公司安身立命的車險,實在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隨著市場成熟,車險金融屬性越來越低,越來越成為標準化服務業,其風險單位小而分散,不存在系統性風險的可能。

 

而科技對車險的重塑已經開始,傳統定價模型面臨改造。未來的車險,在出行風險管理、汽車產業鏈條中的地位,恐怕遠比在金融體系的地位更為突出。



角力稅延養老險

政策不是萬能良藥,未來還看市場取向


多年來,業內希望借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撬動市場,可謂翹首以盼,但漫長的溝通期間,有關部門多次強勢調整政策路線,以至于落地計劃一再延后。好在這一險種,近期終于露出真容。只是,在金融市場已經連通的今天,其他行業對此也已經覬覦已久。

 

首先敲門的是證券基金。1990年代發展起來的目標風險基金(TRF),首推生命周期管理,相較一般保險產品不乏靈活、透明優勢,隨目標日期臨近可以通過大類資產調整風險水平。證監會主推的FOF模式養老目標證券投資基金已于今年3月發布指引,人社部門力推的單獨牌照養老金公司也已上路。顯然,保險業不能“吃獨食”。

 

保險業獲得先行試點入場券,效果如何,難以逆料。2016年上馬的稅優健康險,監管堅持從新設計產品,下了不少功夫,然而兩年過去,市場慘淡到“不好意思和人說”的地步。坊間流傳的一組數據顯示,20家保險公司開展業務,2017年僅斬獲保單不足20萬件,保費也只是4億元有余。

 

稅優健康險的市場現實提醒我們,政策驅動有時候也勞而無功。對比近年商業健康險爆款產品,有理由相信,在消費者訴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產品設計擊中痛點才是王道,不能期望一紙文件改變消費習慣甚至市場面貌。政策只能跑對方向,背負不了這么多的期待。



看身處改革旋渦的體制中人,部門“物理相加”已經實現,內部“化學融合”殊為不易。按照監管內在邏輯重組,實現科學整合、流程再造,會遇到不少技術性問題。兩家人在一個鍋里吃飯,心理相融尚需時日。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無數人倍添失意落寞的擔憂。分流和崗位的重新配置選擇,關乎命運人心。

 

但從具體情境中跳出來,一個部門的利益和一時得失,在改革大背景面前,實在算不得什么問題。金改軍令狀下,監管的目標函數、激勵信號都已發生根本性變化,有理由期待重裝上陣的監管機構,會讓吃瓜群眾耳目一新。在原來機關內部,基于舊有格局、工作本位的“部門墻”、“不同步”、“選擇性失明”,也會因體制重塑而出現洗刷、迭代和更新。業內人士關心的是,那些保監會尚未寫完答案的試卷,誰來收束結尾,又會呈現怎樣的結局?

 

《紅樓夢》有云:“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結束就是開始,過往都是序幕。一個機構的消失,意味著職能的新生。事隨人走,人隨事轉。就規律而言,主事者從來不會有“事了拂衣去”的瀟灑,只會繼續著流水營盤、鐵打兵的執著。

文章來源:慧保天下

(編輯:四方華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