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保險報 作者:王薇
汽車行業反壟斷的大棒終于揮舞起來了,這一切或多或少是源于4月發布的國內常見車型零整比系數研究報告。報告不僅讓中國消費者又學到一個行業術語“零整比”,其中最高到達1273%的零整比系數更是讓人觸目驚心。于是,就有了這些日子的調查、約談、降價。但是,僅僅是部分廠商的部分車型的降價就能結束行業壟斷嗎?會不會治標不治本呢?我們還是不要高興得太早。
實際上,整車廠商在汽車行業的壟斷包括三個方面:銷售壟斷、售后服務的配件壟斷和技術壟斷。這讓整車廠商在照顧4S店的同時也為自己帶來利益最大化。正如汽車行業專家饒達早前在其博客中指出的,我國的汽車原廠配件縱向壟斷的內容是:規定供應商設計的零部件的知識產權歸整車廠家供應商生產的配件只能用整車廠家的商標,不能用自己的商標;不許供應商對外銷售原廠配件,只能供給整車廠家;規定4S店只能從整車廠家進配件;規定4S店在維修時必須使用原廠配件;規定原廠配件的最低價格或者固定交易價格;規定4S店不能從市場上購買配件修車;只要查到4S店在外采購配件,還要懲罰;4S店不能對外銷售配件或銷售關鍵配件。而售后服務的技術壟斷主要表現為:不對獨立維修企業、消費者公開車輛的維修技術信息;不公開診斷設備型號及檢測參數;不公開維修專用工具種類及生產企業等信息;廠家的培訓中心不培訓獨立維修企業的技術人員;用戶不在4S店維修不給索賠。市場上買不到原廠配件,又沒有維修技術資料,很多用戶不敢去修理廠修車,只能去4S店。正因為有了這些壟斷措施的因,才有整車廠肆意抬高原廠配件價格的果。
價格本應該由市場決定,汽車零配件的高價格正是源于整車廠對產業鏈的壟斷,所以,逼廠商降價是末,重新制定產業鏈規則,開放產業鏈才是本。否則,這一陣風過去了,整車廠一定會再慢慢把價格給漲回來。
讓我們看看發達市場經濟體對汽車后市場是怎么規定的。在歐洲,歐盟委員會通過制定新汽車行業豁免法規及相關指南,維護獨立汽車修理商和銷售渠道之間的公平競爭,其著力點在以下幾個方面:保證獨立的修理商能夠不受限制地獲得全部的零部件;修理商有權從其指定供應商那里獲得質量相當的配件;獨立運營商擁有獲取技術信息、工具和培訓的權利;零配件制造商可直接向售后市場銷售;零部件制造商向車輛制造商提供的產品上標有自己的商標。但這些讓國內企業羨慕的法規并不是憑空而來的,這是汽車產業鏈中的各利益方多年博弈的結果,也是歐盟委員會為營造公平的汽車后市場體系而不斷修改完善法規的結果,用以防止某個利益集團濫用市場力扭曲市場,從而確保歐盟市場自由競爭。
其實,大型的整車企業完全了解這些自由競爭市場經濟下的玩法,只是因為我們沒有相關條款的約束,就造成其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雙重標準。比如,在國內,一般主機廠會和配件廠簽約,不允許外賣相關零件。這種情況在歐洲、美國都是違反“反壟斷法”的。一般國際的零配件廠是不敢跟國內的整車廠直接簽這樣的條款的,下面都會注一條:“國內的主機廠要求”。還有一些大品牌的主機廠干脆明確表示,中國一旦制定了相關法律,他們肯定嚴格遵守。
其實,每個企業天然都有壟斷的欲望,而合理的規則是制約壟斷的最好方法。因此,是時候改變了。這需要規則制定者的智慧,更需要后市場產業鏈參與者不斷地勇敢與壟斷者博弈。一個行業或一個企業,甚至是個人,只有認真對待自己的利益,才有可能被別人重視。而博弈的過程,也是各方對行業深刻理解的過程。可喜的是,保險業聯合汽修行業開了個好頭。
一位負責制定法規的歐盟委員會官員曾說:“我關心的是讓市場公平。”而為了這個公平的環境,我們還有太多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