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人壽江蘇分公司營業部經理
坦誠地說,從業二十多年來,我并沒有“一定要從事這份工作到多少歲”的想法,但我因為充分認可這份事業的價值,所以堅持至今,也堅信我能一直走下去。這就是以保險為終身事業嗎?我認為是的。而這樣的想法并非產生于某一瞬間,而是產生于長期經營這份事業的過程中。換言之,“以保險為終身事業”不應該是保險從業人員在沖動之下喊出的口號,而是經過理性的思考、評估后慎重作出的決定。
回顧三十多年的從業生涯,我真切地感受到,若要將保險事業發展得更長遠,就要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但沒有人喜歡做難的事。我之所以能堅持如此,是因為我心中“積極的一面”戰勝了“消極的一面”。
“主動出圈”去做“難”的事情
一個雞蛋從外被打破是食物,從內自我突破是生命。而一個人迫于環境而改變自己,得到的是壓力;只有從內尋求自我突破,才能收獲成長。深諳此理的我總是抱著“主動出圈” 的心態去做“難”的事情。正因我二十多年來每天都堅持做“難”的事情,所以我“活”下來了,也比許多同齡人、同業伙伴“活”得更好。一直以來,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以下兩點:
?用“不滿”的心態突破 “能力圈”
一個保險從業人員若僅滿足于用人情或簡單的話術賺來的幾千元傭金,而不持續地鉆研專業知識、改變工作模式、訂立更高的目標,那么,即便他(她)不被行業淘汰,也會因為無法獲得好的業績而主動離開行業。
我追逐國際龍獎 IDA 榮譽已有十幾年,在此過程中,我發現越優秀的人,其“不滿”的心態越強烈。眾所周知,IDA榮譽體系中有銅龍獎、銀龍獎、金龍獎和白金獎。過去,獲得銅龍獎的人很多,獲得高階榮譽的人卻很少;如今,我明顯感覺到獲得IDA金龍獎、IDA白金獎的人越來越多。因此,我也不滿足于僅獲得 IDA銅龍獎,而是不斷地向更高階的 IDA銀龍獎、IDA金龍獎、IDA白金獎發起挑戰。
但我留意到,行業中部分 “超級績優”已經不滿足于達標IDA白金獎,而希望以個人之力創造 20個、50個甚至100個IDA會員的業績,因此,“IDA百人榮譽” 誕生了。這讓我對現狀產生 “不滿”——我為什么不能達成這個目標?我應如何向這些優秀的人靠攏?
我明白,若僅憑借當 前的客戶群和專業能力,我難以創造100個IDA會員的業績,但我可以團結伙伴的力量,先朝著“以10人之力達標 100個IDA銅龍獎”的目標邁進,再朝著“以5人之力達標 100個IDA銅龍獎”的目標邁進。在此過程中,我各方面的能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而我也能在保險行業中走得更遠。
?用“空杯”的心態走出“認知圈”
從業年資越長的人越容易陷入經驗主義,即受困于固有的認知,無法獲得更大的突破。為避免陷入這樣的困境,我總是懷揣“空杯”的心態,借助他人的力量反省自己。在我的團隊中,許多伙伴都是年輕人,擁有碩士、博士研究生學歷或出色的工作履歷。雖然他們的年資尚淺,業績沒有我那么好,但我深知,他們身上一定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因此,我總是用請教的態度與他們溝通。在與他們溝通的過程中,我知曉自己應該補足哪些方面的不足,有哪些長處可以繼續保持并進一步發揚。
用正面的心態將“難事”變“易事”
無論是誰,都會遭遇逆境,我也不例外。入行至今,我遇到過大大小小的困難,也曾陷入低落、沮喪的情緒,但我都挺過來了。一般而言,我會通過3個方法調整心態。
?告訴自己這是 “應得的”困難
目標不同的人,遇到的因難的難度也會不一樣。若月收入目標是1萬元,你就會遇到“1萬元的困難”;若月收入目標是 50萬元,就會遇到 “50 萬元的困難”。因此,每當遇到因難、陷入沮喪時,我會對自己說:“你想獲得更高的收入嗎?如果想,這就是你必須解決的問題。”
?為自己定“情緒鬧鐘”
我不是機器人,也有消極情緒泛濫的時侯。我不會刻意壓抑情緒,而會給自己一兩天的時問進行調整。期間,我可以看書、聽音樂、找其他人傾訴。但我不允許自己長時間陷入頹廢的狀態,“時間”一到,我便提醒自己“打起精神”,思考“問題在哪里、應該怎么解決”。
?與“自己”商量對策
每個人都難以憑一已之力改變環境,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遇到難題時,若我們總是抱怨行業、公司、產品、團隊不好,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讓負能量影響生活、工作,讓身邊的客戶、優才 “繞道而走”。所以,我們不妨問問自己如何提升能力,如何調整工作狀態、模式,以更好地適應環境。
保險從業人員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達成某項業績標準,而是能否管理好自己的心態。當我的內心足夠強大時,任何困難都無法將我打倒。
摘自《保險行銷》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