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是虛擬經濟還是實體經濟,是價值轉移、價值發現,還是價值創造,業內和各界均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東吳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徐建平認為,保險業不僅起到了價值轉移、價值發現的作用,更承擔了價值創造的責任和使命。這也是保險行業長期發展的生存之本、立足之本。
以下為徐建平日前在《中國保險報》發表的署名文章,原標題為《新時代保險業價值創造之路——關于保險業價值創造的幾點思考》。
保險是虛擬經濟還是實體經濟,是價值轉移、價值發現,還是價值創造,業內和各界均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我想以價值理論,從金融保險的本質屬性、功能和未來實踐出發作一些粗淺的思考。
一、追根溯源,保險立足價值創造
按照價值理論,價值是客觀世界事物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意義。是否具有價值,是否創造價值,要看它是否有益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狹義上講,是否能夠解決人類生存發展中的問題,推動經濟社會進步,增加經濟社會的總體效益。一個行業的發展必須立足于解決社會問題,創造社會價值。
金融的本質是跨時間和空間的資源配置。通過跨越時間和空間的交換,發揮優化資源配置、有效管理風險、降低信息不對稱等作用,從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增進社會總體效益。因此從本質上來講,包括保險業在內的金融業,不僅是價值轉移者、價值發現者,而且也是價值創造者。金融也即資金融通,其核心功能是中介。但隨著金融業的發展和演進,已逐步由價值轉移者,轉向價值發現者和價值創造者。金融與經濟體系和實體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完善資源配置,平衡供給和需求,傳導貨幣流通,管理各種風險,服務實體經濟和社會管理,降低交易成本,創造信用和價值,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
保險作為金融業的重要分支,既有金融的共同本質屬性,也有行業的特質屬性,主要體現在它的三大功能:風險保障、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
風險保障。保險業是經營風險的行業,相對于其他金融產品,保險的核心功能是風險保障,它通過一整套風險定價和機制安排,解決個體和群體之間的風險互助和互換,實現風險轉移補償、財務規劃優化、帕累托改進和社會總體效益的增進。
資金融通。保險的資金融通功能體現在保險可以通過資金的積累、分配和運用,既服務實體經濟,又實現一定的經濟價值,既通過價值投資發現價值和提高市場效率,又通過直接投資參與價值創造。
社會管理。保險通過經濟補償功能的發揮,能夠促進協調社會各領域運轉和有序發展,從而服務政府職能轉變,加快社會化管理進程,提高社會運行效率,降低社會管理成本。
由此可以看出,保險業不僅起到了價值轉移、價值發現的作用,更承擔了價值創造的責任和使命。這也是保險行業長期發展的生存之本、立足之本。
二、多路并舉,保險為客戶、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
保險業的價值創造過程,可以從微觀、中觀、宏觀層面去分析觀察,保險有其自己的價值實現方式,通過業務、經營和管理,為客戶、企業和社會創造價值。
在微觀層面,保險通過風險轉移補償的“他助”和財務跨期安排的“自助”,在改善客戶風險效用分布的同時,也通過增值服務創造價值。為降低賠付成本,保險公司有防災減損的主觀能動性,會采用預防方式的主動風險管理,如通過疾病預防、健康干預、健康管理,主動幫助客戶確立健康生活理念,養成健康生活方式。美國恒康保險的“活力健康保險計劃”就是一個例證,這標志著醫療健康保險已從損失補償轉變為管理式醫療,進入了健康優化的新時代。隨著人們從關注死亡風險逐步向關注生存風險轉變,壽險價值主張也從死亡風險保障為主逐步轉向健康和長壽風險保障以及相適應的非經濟性的醫養、護理服務。通過財務跨期安排、產品服務化和與醫養實體的結合,幫助客戶實現“老有頤養,病有良醫”的目標,從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美好生活,為客戶創造價值。
在中觀層面,保險從損失補償起源,主要的功能是風險保障。初期是單輪驅動,通過風險轉移,控制了經濟風險,提高了經濟效率,但該階段以價值轉移的互助共濟性質為主。隨著保險的持續發展,為了破解經營負擔和償付能力問題,承保和投資“雙輪驅動”成為主流,通過投資收益彌補承保虧損,既解決了保險經營難題,也間接為客戶提供了增值服務,保險通過“三差”的專業化管理以及其他多元業務收入(管理收入、服務收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源泉,也進一步促進了行業發展。但過度依賴投資的模式疊加金融危機,給保險業發展造成了新的困境,在保險相關產業的推動和互動下,保險業逐漸進入了多輪驅動的發展階段。保險與醫療、養老、健康等行業具有天然的融合偏好,跨界競合促使保險業向價值鏈上下游延伸。同時,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云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的應用,為保險業新的產業格局奠定了基石,成為價值輸出的重要來源,將為企業創造新的價值。
在宏觀層面,保險業順應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化管理趨勢,當好政府的“接手”和“助手”,積極參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降低社會管理成本,提升社會管理效率,為社會創造價值。保險產品具有社會屬性和公共特征,承載著社會管理的職能。作為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通過商業機制,保險可服務社會保障體系改革發展,提升社會保障服務效能,有效改善資源配置及效率;另一方面通過稅優健康險、大病保險、稅延養老險和長期護理險等,保險主動承擔養老健康和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社會問題,助力經濟轉型升級;同時依托保險資金長期性、穩定性特征,積極服務實體經濟,對接“一帶一路”、“健康中國”、“美麗中國”、“鄉村振興”等戰略,發揮保險資金運用的價值創造屬性。
三、面向未來,當好價值創造者
近年來,隨著金融改革不斷推進,“保險姓?!背掷m深化,保險行業經歷著從做大到做強做穩的進階;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區塊鏈等新科技的發展,在更高維度上為保險賦能;經濟社會發展、中產崛起加速民眾保險意識的覺醒;老齡化加速、二胎政策放開等人口結構變遷促使保險需求進一步顯性化,監管、市場、客戶需求的變化都對保險公司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險行業發展加速回歸本源,險企開始尋求從規模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價值轉型。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迸發、不斷升級的保險需求,保險業特別是壽險業要把握當前的歷史性機遇,面向未來,探索差異化的創新,當好價值創造者。
(一)推進價值成長
從行業的初心來看,壽險是著眼于客戶需求的風險管理機制。因此,壽險的價值不僅包含壽險公司的當期利潤、內含價值、長期價值等,更包含滿足客戶深層次的風險管理、健康管理和財務規劃等真實需求。
一是提升客戶價值。以客戶為中心,洞見和確立客戶價值主張,發揮壽險在產品設計、服務保障、風險干預等方面的專業優勢,融合內外部資源,深層次滿足客戶需求、參與社會治理,為客戶、員工、股東和社會創造價值。
二是開拓價值業務。準確定位和整合渠道,推動業務、隊伍和渠道向價值轉型;同時,打破渠道界限,通過流程再造和基礎設施升級,加強風險管理主動性,實現客戶高頻接觸,提供財務保護和多維度服務。
三是優化服務體驗。優化服務品質,提升服務水平,從單純地提供保險產品,向產品的服務化和流程化發展。同時可拓展服務領域和空間,充分利用險企獨特的資源優勢,為客戶提供保險責任以外的有價值的附加服務,如風險咨詢、風險管理、防災防損、資產管理、內控建設等,結合養老、醫療、護理保險等產品,提供健康管理、醫養醫保結合等服務,既提升客戶體驗,又拓展保險價值鏈。
(二)加快科技融合
科技是生產力。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和物聯網等底層技術為支撐,新科技的商業運用日趨成熟,推動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深度融合。當前,保險與科技的結合也在不斷深化,移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不僅提高了保險產品、銷售、兩核、精算等環節的效率,也將帶來從用戶習慣、產品服務到商業生態的一系列變革。險企可通過內部變革和調整,強化運營、銷售、客戶、風險的管理,利用自身的數據優勢,融合科技創新,把產品、場景、服務串聯起來,做好保險客戶經營和上下游的產業鏈的整合和延伸,實現從產品供應商到保險金融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跨越。
(三)構建平臺生態
險企不能滿足于產品種類、銷售渠道或服務方式的改變,還應著眼于構建平臺、生態,加快生態布局和資源整合,推動整體商業模式的創新,致力于幫助客戶過上健康長久的生活,從而創造共享價值,找到新的價值源泉,實現新的價值增長。
一是打造客戶經營平臺。著力推動從基礎層面轉型升級,通過實施加載支付、聯通、互動功能的賬戶化,推動保單賬戶化、賬戶統一化和功能多元化,構建和運營好綜合賬戶服務體系,通過多元化的產品和服務,了解滿足客戶的真實需求,增加客戶黏性,實現從以保單為中心到賬戶為中心再到客戶為中心的轉變。
二是打造大健康服務平臺。通過健康產業價值鏈擴張,逐步構架大健康業務鏈、服務鏈、產業鏈和生態圈,既可以積極參與醫改深化,對接健康中國戰略,服務養老健康體系建設,也可以延伸保險投資,根植實體經濟,提升盈利能力和競爭優勢,與此同時,還可以更好地抓住養老健康保險的歷史性發展機遇,與保險主業形成良性互動。第一從產品到健康服務:從單純地提供保險產品,結合養老、醫療、護理保險等產品,提供健康管理,整合一系列的大健康服務,構建涵蓋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和醫療護理等覆蓋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第二從服務到健康產業:結合服務體系的構建,把握投資機遇,發揮保險資金優勢,有選擇地逐步切入健康管理公司、醫院、門診、體檢、護理機構、養老社區等健康產業的投資和布局。第三從健康產業到健康服務生態:通過產品到服務,再到產業布局,結合新技術的應用,實現信息互聯和數據共享,用戶、數據的拓展和相互轉化,逐步實現全渠道經營、垂直化經營,形成大健康服務平臺和生態,讓保險成為一種健康生活方式,保險業成為大眾的健康生活管家和人民美好生活的使者。
三是打造專業化、市場化的投融資平臺。根據自身稟賦,整合內外部資源,發揮保險資金運用優勢。一是延展從健康養老產品、服務到產業投資的價值鏈,實現全過程管理、深層次參與,打造大健康生態;二是匹配保險資金特征,積極參與實體經濟發展,對接國家戰略,在服務和參與經濟建設中創造價值,推動公司和行業轉型創新升級。
以上保險價值創造的三大方向(價值成長、科技融合、構建平臺生態)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和金融體系改革的趨勢,在理念和實踐層面,需實現好三個轉變。
一是從業務到服務的轉變,即服務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保險產品從業務向服務轉化成為一個趨勢,從一次性消費和賠付,逐步轉變為高頻互動:既有健康干預的溝通,也有保險責任的多次賠付,還可能有產品賬戶化的日常支付場景。產品的服務化、流程化,既改善客戶的體驗,又增加了與客戶的互動,拓展了保險的價值鏈。
二是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即互動化。新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力的提高,使保險公司從一個被動的理賠支付者,轉變為一個預防型和主動的風險管理者。例如美國恒康保險,通過健康管理的前置,使資源從后端的賠付支出逐步前移至客戶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實現客戶、公司雙贏的格局。
三是從生產到生態的轉變,即生態化。隨著商業模式變革和產業發展,產業邊界逐步模糊,產融競合成為趨勢。通過產業融合、科技賦能,實現保險機制與外部資源的整合,使險企從單純的產品生產和銷售,成為一整套風險管理的方式并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形成客戶服務的閉環,構建起平臺和生態,從而創造新的價值源泉和價值創造方式。
保險價值起源于專業,發展于融合,升華于生態。我們需認識到,保險業發展也遵循螺旋式上升的規律,在正本清源后,保險應立足客戶需求,著眼創新模式,面向未來,承擔起價值創造的重任,實現成為人民美好生活使者的使命。
文 東吳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徐建平
編輯 杜向杰